(二)正邪聚會之別
《增一阿含經》三○八經
圖/田旭桐
(二)正邪聚會之別
《增一阿含經》三○八經
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二)正邪聚會之別
《增一阿含經》三○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在邪見聚者,有何相像?有何相貌?」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善哉!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邪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邪聚。云何為五﹖應笑而不笑,應歡喜時而不歡喜,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惡而不恥,聞其善語而不著意。當知此人必住邪聚。若有眾生住邪聚者,當以此五事知之。復次,有眾生有住正聚者,有何相貌?有何因緣。」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正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正聚。云何為五?應笑則笑,應歡喜則歡喜,應起慈心則起慈心,可恥則恥,聞善著意。當知此人已住正聚。是故,諸比丘!當除邪聚,住於正聚。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呢﹖」佛陀不是在罵人,佛陀會教訓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慚愧」、「你不知道苦惱」、「你愚痴」等。還有一句比較嚴重的話:「你是非人!」
非人,就是不像個人,也就是說「你不是人」,即是邪見的邪人,不正派的人。這是很嚴重的一句責備話,明明是人,為什麼說我不是人﹖什麼樣子叫做非人呢﹖經典上形容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作惡不恥、聞善不著意等五事為非人。
聚會時,大家在那裡談笑,只有他不笑;應該笑的時候不笑。所有的人都好歡喜,只有他一個人在那裡不歡喜;看到有人在受苦、傷殘、水災、地震,大家都去幫助,只有他沒有救助的慈悲心;做錯事時難免會覺得慚愧,但是他卻沒有過失的羞恥心。最嚴重的非人,是別人講好話、道德的話、慈悲的話、愛護他的話、對他好的話,他聽不進去,也不著意、也不留心。以上這五種人都算是非人。
在我們周遭的朋友、同事、鄰居當中,有一些是不合群的人、不隨喜的人、習慣唱反調的人、顛倒是非的人、具偏見性格的人、因嫉妒心而破壞人家好事的人……這些都屬於非人。
有的人雖學佛多年,但缺乏正知、正見,或觀念、言行介於正邪之間。有的人講話做事時,好像很正派,實際上是不如法的邪見人。
例如,佛門有很多清規戒律,有些僧眾守不住,溜單了,竟然有居士買房子供養他們;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很慈悲,其實是錯誤的。好比張家的兒女逃跑出去,應該想方法把他勸回張家去,李家怎麼可以把張家兒女收留到家裡呢?如此包庇那些不守清規、戒律的僧眾,是犯了「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這罪是不通懺悔的,但是沒有正見的人,卻把它當作是行好事的功德。
又如,每逢講經法會,總有二、三個僧眾在會場外面化緣,有些信徒抱著「真施主不怕假和尚」,總是慷慨布施,助長許多假和尚的出現,破壞了佛教的形象,這種布施究竟是功德呢?還是罪過呢?我們把這種布施歸於正邪之間。
再舉個例子。多年前,佛光山在台中興設一個道場,裝潢公司送來兩張三夾板釘成的圓桌,油漆後滾金邊,經此包裝煞是好看。我到了台中,想請軍團司令葉競榮先生吃飯,忽然當家師說:「師父!不能用這個桌子請客。有信徒反應,佛教應該樸素一點,道場用這麼豪華的東西,你們實在是奢侈浪費。」
我一聽,想想,最奢侈的應該不是我們,是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台中李炳南居士宣揚淨土法門,苦苦勸導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那裡有「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羅網」等等,那不是極盡豪華了?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往生以後才去享受?現在,我們把人間生活建設得稍微好一點,不好嗎?
假如我不這樣說明,而那一位信徒先跟大家說:「我們信徒的錢,他們都拿去亂用了。」相信大家就會誤以為佛光山真的很奢侈。所以,在正邪之間,我們自己要具備般若智慧,才能辨別真正的對錯。
又例如,台北的信徒到佛光山,那麼遠來,就方便在朝山會舘用餐。吃不完,還有剩下,服務生把它倒了。結果,引起很大批評:「大師都講要惜福,菜還可以吃,怎麼就把它倒了,真不惜福!」
假如我們跟你們說:「師兄、師姐,你們說要惜福,那晚上留下來,給你們再吃。」你肯嗎?或者,你們是第二批客人,我們說:「剛才那一位師兄、師姐吃剩下來的菜,還可以吃,你們就惜福吃了吧!」你願意嗎?我想你一定會發脾氣了。
再說,萬一有人吃了瀉肚子,他會說:「因為到佛光山吃剩菜,所以食物中毒。」這樣一來,佛光山就舉世聞名了。能嗎?最後,這些人從佛光山回到台北,四處宣說「佛光山不惜福」、「佛光山給人吃剩菜」……大家很容易信以為真。但是只要再深思一點,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此,世間正邪之間,要有一個正派合理的知見,才不會以盲導盲。
(三)寧壞六根也不造惡
《增一阿含經》四五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寧常眠寐,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寧以火燒鐵錐而烙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比丘已為識所敗,必當趣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今我所以說者何﹖彼人寧常睡眠,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寧以利錐刺壞其耳,不以聽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寧(當)恆睡眠,不於覺寤起於亂想。
寧以熱鉗壞其鼻根,不以聞香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已為識所敗,便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以利劍截斷其舌,不以惡言、麤語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寧常睡眠,不於覺寤興起亂想。
寧以熱銅葉纏裹其身,不共長者、居士、婆羅門女共相交接;設與交接言語往返者,必墮三惡趣:地獄、畜生、惡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恆睡眠,不以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已壞聖眾,墮五逆罪,億千諸佛終不療救。夫鬥亂眾者,必當墮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說寧常睡眠,不於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受無救之罪。是故,比丘!當將護六情,無令漏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中指出,寧可毀壞六根,也不造作諸惡,而墮入三惡道。因為六根有貪著的病,就會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不斷流轉,故必須注重六根的修行。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稱做「六根」,屬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屬於物理的「六塵」(色塵、身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就有一種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屬於心理。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做十八界。此十八界是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
眼「根」可以稱為眼神經,眼神經接觸到花,也就是「色」(物質),產生了認「識」,這是紅花、這是白花……此即是根、塵、識之間的關係。
桌子壞了要修理才能用,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穿,房子漏了也要修理才能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生病了、壞了,也必須修理,才能發揮功用。
眼睛的病,如:喜歡看假相,不歡喜看真相;歡喜看壞事,不歡喜看好事。眼睛應如何修行?眼睛可以探望病人,探望病人會長養我們的善心;多慰問有苦難的人,會提升我們的信心;不嫌棄貧窮的親友,用平等心、尊重心對待他們,會增加我們的功德。這是眼睛的修行。
耳朵的病,歡喜聽是非,歡喜聽假話,不歡喜聽真話。我們的聽覺最容易受別人語言的挑撥。耳朵要如何修行?要善聽、要諦聽、要兼聽、要全聽,要聽好的話,要注意聽,不要只聽一面之詞。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歡喜聽的,但對自己有益能改進缺點的好話,不妨要多聽。
有人說,耳朵因會亂聽,所以把它長在後面;眼睛因會亂看,所以把它生得小一點;只有鼻子端正,比較不犯罪,把它長得高一點。
鼻子要如何修行?鼻子很敏銳,辨別香臭、濃淡的味道,又長在正中央,對著心,所以佛門中有「眼觀鼻,鼻觀心」的修行。
有位婦人,家裡供奉一尊白瓷觀音,非常莊嚴。但他總覺得,佛菩薩沒有經過寺院開光不會靈感,因此就拿到佛堂開光。
一到佛堂,看見供桌前面已安放了好多尊菩薩、神像,他就把人家的挪到旁邊,他的觀音要擺在正中間。
放好之後,婦人燒了一支香要供養菩薩。隨著微風,香也飄到別的菩薩那裡去了。婦人看見了,心想:「啊!我的香怎麼可以給別的菩薩聞!」於是,他燒了另一盤環香,再用一條鐵絲,把它扣在自己菩薩的鼻子上,「這樣,只要我的菩薩聞到我燒的香就好了。」由於人心的自私、不正,本來一尊白瓷觀音,一下子就變成黑鼻觀音了。
舌頭要如何修行?要多講善話,多講慈悲的話、讚美的話。我們不要講話如刀劍一樣的傷人,也不要像鬥雞,或像人家說「烏鴉嘴」;意思是,把好事都說成壞事了。只要多說一點好話,就是隨口功德。
身根要如何修行呢?要常到寺院道場去禪坐、禮拜,讓身體感觸清淨的境界;或是發心為人服務。這就是身體的修行。
意根如何修行呢?要思惟正法,讓自己身心端正;例如,心常想:「我要慈悲、我要公正、我要和平、我要助人。」若能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念,這就是心的修行。
總之,注視他人,是隨眼功德;用心聽別人講話,是隨耳功德;還有隨手功德、隨心功德等,我們的六根都可以修行,也都可以做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