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鄉土】從寺廟到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文/丹青 |2020.08.26
2354觀看次
字級
寶藏巖變成藝術村。圖/丹青

文/丹青

嚴格說,現今所說台北市「寶藏巖」,應有昔日、今日兩種說法。舊日的「寶藏巖」是指位於汀州路三段臨虎空山(又名小觀音山)北麓的那座寶藏巖寺,是建於康熙年間,祭拜觀音菩薩的寺廟,為早期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巖」本指山洞之意,但佛家常把靠近山邊的寺廟,稱之為「巖」(如碧山巖等),故早期「寶藏巖」指的是那座位於虎空山小山坡上的觀音寺廟;一九九七年八月,台北市政府指定其為市定古蹟。

但現今所說的「寶藏巖」,是指位於寶藏巖寺廟周邊依山而建的歷史違建聚落,如今是個鄰里社區,部分範圍並成為國際藝術村。

原來,「寶藏巖」所在的虎空山丘是台北市的高地,日據時期就成為軍事要地。國民政府遷台後,陸續有台北區司令部進駐,並有少數官兵宿舍的添建。一九六○年代,司令部遷走後,一些榮民、老兵為尋找居住地,在此搭建違章房舍日多。因係收入不高的居民,房子多是依地形起伏而蓋,建材又多為就地取材的廢棄碉堡水泥或河邊砂石等,不僅房舍狹小,最多也只有兩層小樓房。但因違章取締鬆散,居民一度擴張到兩百多戶,形成一個鄰里聚落。此時,「寶藏巖」逐漸成為山丘上聚落的名稱。

一九八○年代以後,公館地區發展為熱鬧商圈,政府以市容美觀及水源維護為理由,開始要拆除及搬遷「寶藏巖」違建社區,但多遭居民陳情抗議而停頓。

一九九七年,台大城鄉研究所師生進入「寶藏巖」社區調查,覺得這些早期建設的榮民聚落,在建築和社區生活特色方面,具有留存價值,乃和一些社會團體建議政府留做文化地景使用。

此後,政府除拆除水患嚴重的臨水區房舍外,「寶藏巖」房舍大致保留。因生活不便的居民,獲得補償金遷出外,大致還有二十多戶居民能繼續居住下來,其餘的部分由政府整修,朝向給藝術家駐村使用的文化空間規畫。二○○四年二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為歷史聚落及歷史建築,奠定其為文化資產的地位。二○一○年十月二日,正式成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單位,由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營運。

故現在的寶藏巖,實為二十幾戶舊居民住家及國際藝術村混合的特殊聚落,當然,寶藏巖寺也還存在。民眾進入這新舊夾陳的三.九七公頃社區,不僅可看到如九份山城、高高低低依山勢而建的老房舍,也可以看到不少進駐藝術家的工作室或文創商品店。比較大的空間,常布置著裝置藝術作品,每年不定期舉辦各種藝術節和相關活動。寶藏巖實為庶民與藝術家的共生聚落,現在甚至還蓋有一個閣樓青年旅舍,供民眾體會台北都會中的山城聚落之晨光或夜景呢!

台北市政府並計畫打通寶藏巖和隔鄰自來水園區的圍籬,屆時,兩個歷史地景園區相通,更可成為民眾一日遊的好地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