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諫官隨入

文/嚴陽 |2020.08.26
1138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貞觀元年(627),唐太宗與他的臣子們有過一番對話,是圍繞君臣關係展開的。唐太宗對臣子們表示,君與臣應該是魚水關係,他雖然不能算是明君,但很幸運的是,有一班臣子的匡正與補救。諫議大夫王珪回答,古代聖明的君主必定要設諍臣七人,說的話如果不被接受,即一個接一個死諫。因陛下廣開言路,採納忠言,所以,我們這些做臣子的都願意把愚見說出來。唐太宗誇獎他說得好,下詔規定今後宰相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著進來,聽一聽如何處理,有話敞開說,皇上一定虛心採納。

這是記錄在唐人吳兢《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中的一件事。它反映的是唐太宗從他執政之初,就建立了「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的制度。這項制度的建立,強化了諫官的職能,也讓最高決策層可以避免因為獨斷專行,犯下錯誤。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於其一人之手。就整個國家的行政機搆來說,與皇帝最為接近,並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宰相。不過,僅乎皇帝與宰相二人商議,很有可能因為知識、視野、能力等所限,當碰到某些極為複雜或棘手的問題,做出的決議不能得到及時的匡正,而對國計民生產生巨大的影響。而讓諫官(亦即諫議大夫等人)介入國家的重大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這樣的決策風險。

唐太宗以善於納諫聞名後世。善於納諫,一方面需要對「諫議」的價值有深刻的認識,主觀上能夠敞開心胸,包容各種意見,尤其與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同的建議,是服從真理而不是服從權力。另一方面,建立科學的制度,對於臣子進諫、皇帝納諫予以規範和保證,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虛心納諫、察納雅言成為貞觀年間的政治常態,唐太宗也因此把中國社會推向新高度,贏得了「明君」的美譽,他的王朝則被譽為「盛唐」。

做臣子的委實應該對皇帝盡忠,甚至不惜死諫,這是就封建社會來說;但是,建立「諫官隨入」一類的制度,讓臣子可以進諫卻無需冒生命危險,是不是更好?人們可以在更為放鬆的心理狀態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此,這樣的制度安排,其意義不可小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