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 大師手藝: 中山堂廣場國父銅像

文/丹青 |2025.05.16
49觀看次
字級
中山堂國父立像為雕刻名家蒲添生之作品。圖/丹青

文/丹青

今年是國父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如今與其相關的,除了百元紙鈔上的圖像與遍布全台的中山路之外,大家最常想到的,可能就是國父紀館、陽明山上的中山樓,還有西門町的中山堂了。許多人會到中山堂觀賞演出,但可能鮮少有人注意到廣場東北側的小樹林中,有一座國父銅像。

這座國父銅像身高三公尺,連同基座共十公尺高,重量達一千兩百斤,是全台第一座戶外的國父全身雕像,由台灣著名雕刻大師蒲添生於一九四九年製作完成。除銅像本身具歷史和藝術價值,並沿用了原位於西門橢圓公園、日據時代第四任民政長官祝辰巳銅像所遺留之基座,型式優美豪華,因而二○○八年被台北市文化局公告為「一般古物」。

蒲添生為台灣雕塑界的先驅,擅長大型的紀念碑造像,台灣早期重要的紀念造像多由其製作,也是繼黃土水後,第二位赴日學雕塑的台灣藝術家。今年上半年,台南市立美術館還為他舉辦了「溫度:蒲添生×蒲浩明父子雕塑聯展 」。

光復後,台灣開始流行籌建蔣中正和孫中山等黨國領袖及元老銅像。一九四六年,蒲添生受台北市長游彌堅之邀來台北舉辦雕塑講習會,先在一九四八年受託完成蔣中正銅像,立於行政院中央大樓前,接著就準備製作孫中山銅像。

對於孫中山,蒲添生更有把握。因為他在日本的雕塑老師朝倉文夫,曾致贈十多張孫中山的照片,叮嚀他妥善保存。而這尊銅像,主要是以其中一張一九二四年國父在長崎演說的照片為藍本,當時他身穿大衣、手持講稿,神情肅穆。

然因國共內戰,導致一九四九年發生新、舊台幣以一比四萬懸殊比例兌換的幣制改革問題,蒲添生原先得到的二十萬元舊台幣製作費,瞬間僅值新台幣五元。後來在游彌堅的幫忙和各界踴躍捐款下,才終於順利完成銅像製作。

中山堂原名「公會堂」,一九三六年為紀念昭和天皇即位而建造,廣場東北側曾建有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碑。一八九六年,他率近衛師團精銳部隊鎮壓島內抗日軍民;該年六月,日軍攻入台北,占領布政使司衙門,舉行「始政」典禮,日本由此開始了對台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公會堂改名為「中山堂」,並拆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改立蒲添生所雕塑的國父銅像,除顯示抗日成功,亦有慶祝台灣回歸孫中山所建立之中華民國的意義存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