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南昌市啓音學校,張俐正在教孩子們發聲。圖/新華社
張俐為學生上課,她認為學生能自信自強才算達成任務。
圖/新華社
文/記者閔尊濤、姚子雲、彭昭之
南昌市啟音學校是中國大陸江西省一所聽障特殊教育學校,地處南昌市南京東路的熱鬧老城區。記者在教學樓內見到了張俐。她紮著一頭中短髮、穿著深色印花連衣裙,給人的印象除了幹練更多是一種莫名的親近感。她是這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
三十三年前,從南昌師範學校畢業前夕,張俐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場身障人士文藝晚會:舞台上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當畫面逐漸移至台下時,一雙靈巧的手出現在鏡頭裡。跳舞的是一名聽障少女,帶給她「音樂」的正是這雙手。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張俐:聽障孩子渴望知識、渴望融入社會,他們需要人們的幫助。畢業後,張俐自願申請來到了當時的南昌市聾啞學校(現南昌市啟音學校)當特教老師。
第一次喊出爸爸媽媽
一次晨會結束後,學生們在操場上解散了,一名剛入學的小學生因受到驚嚇,大聲呼喊著徑直衝向了張俐,牢牢抱住了她的雙腿,毫無防備的張俐瞬間被這位奔跑而來的小孩觸動,下意識扶起她。張俐從此更加堅定了當一名特教老師的念頭。
「大部分聾生的聲帶沒有問題,但因為聽不到,所以不會說話。」張俐工作不久後,就開始擔任語訓老師,訓練聾生正常發聲。每次語訓,張俐都會帶上特殊的道具——一面小鏡子,矯正學生發音口型。她還喜歡拿學生的手放到她的頸部和鼻尖,讓他們直接感受聲音振動,更準確發音。
為了教學生學舌根音,張俐需要對學生進行集訓和單訓。一個班十三個學生,上午集訓四小時,下午每人單訓二十至三十分鐘,每天超過八小時。最後她往往聲音嘶啞,回到家都不願多說一句話。
通過這樣專業的訓練,學生進步很快。
每個周五,是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當聽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清晰大聲喊出「爸爸」、「媽媽」時,他們既感動又感激。在張俐看來,這不僅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深情「初音」,也是學生向她發出的美妙「初音」。
訓練孩子自信自強
語訓這項工作,特殊教育這份職業,僅有專業的方法還遠遠不夠。
有一年,張俐教一年級學生語訓課。經歷了一學期的辛苦教學,到新學期返校時,張俐驚訝地發現,學生們不僅拼音大部分都忘了,而且音也發不準,口型也對不上。她只能選擇重新訓練,但一天下來效果並不理想。她既生氣、又洩氣。
等學生們下課放學,都離開教室後,張俐趴在講桌上忍不住哭了起來。她不知道,她的傷心之「音」已經傳到班上學生那裡去了。看到老師如此難過,班長開始組織班上同學連夜復習訓練。
第二天早上,張俐像往常一樣來上課。但她還沒喊上課,班上學生就齊刷刷站起來了,然後班長舉起右手,教室裡響起了清晰而響亮的三個字:老師好。
張俐的眼眶一下溼潤了。
講桌上還放著一個大大的紅蘋果,是班上學生將爸媽給的蘋果送給了老師。
張俐說,學校知識教育只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強是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