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 木屐喀喀聲已遠(下)

文/詩庵 |2020.07.14
3629觀看次
字級
木屐裝釘屐耳後就算完成。圖/詩庵
木屐雛型上漆後晾乾。圖/詩庵
配合裝釘屐耳的不同模子。圖/詩庵
孩童穿用的木屐。圖/詩庵

文/詩庵

木屐,日語為「げた」(GETA),漢字是「下駄」。在《南史.列傳第九》中,有云:「(謝)靈運……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亦載云:「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因此,日本稱謝公屐為「山屐」。

早期的日本人,在生活物資需求上,以輕鬆、方便及美觀為主,因而廣泛地穿木屐,主要是因為日本四面臨海,氣候經常下雨。當人們腳踝裸穿木屐時,腳底是直接與木屐的木製表面接觸,可以使腳的溫度,保持在舒適的範圍。此外,由於木屐的鞋底前後,各設有長方體狀的木齒,使得鞋底的高度增加,於是,穿著木屐在雨天的泥濘路上或積雪的路面上行走時,也可以保持腳部乾淨,而不容易引發皮膚問題。一九五五年,日本的木屐產量,達到九千三百萬雙,為歷史最高峰,此後開始逐年減少。

台灣曾經受日本統治長達五十年之久,早期的台灣人,在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下,也開始穿上木屐。但嚴格講起來,早期台灣人穿著木屐,其實不全是受日本人習慣影響。台東知州胡鐵花曾在清光緒十九年秋興詩中,提到:「蹴踏街頭木屐雙」,所以,木屐在台灣確實不完全是受外來影響,而是日據時代日本人喜歡穿台灣的木屐,才逐漸流行起來。

木屐在古時很普及,在十世紀左右的畫卷上,甚至已經出現木屐。十八世紀初期,隨著工具的發達,木屐開始大量製作,在江戶城裡,木屐已成為時尚的生活品,並愈來愈豪華;為制止民眾的奢侈,江戶幕府甚至禁止民眾穿漆木屐。不過,木屐一直深受民眾喜愛,直到鞋靴廣泛普及。

木屐是一種木底鞋,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在鞋底多裝有兩條突起的「木齒」,前後各一,成直豎狀。最初時,木屐主要被用於出行,鞋底裝上雙齒,可方便於泥地上行走。古時的路面不平整,在屐下設木齒,可以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行走時便顯得穩當便捷。由於裝上木齒,鞋底的高度增加許多,鞋底本身則可不接觸地面,在雨天的泥地或長滿青苔的道路上行走,就不易滑跌摔倒。

穿上木屐,由於木頭容易保持乾燥,不容易孳生細菌,可以防潮去溼清爽納涼,並具有通風的功能,即使穿久了,較不容易患有香港腳,且價格便宜,有上述諸多好處,方便民眾日常生活,因此,穿木屐之風氣,在地處氣候炎熱、多雨潮溼的南方地區廣為流行,深受中國南方人們喜愛。此外,許多醫院開刀房的醫師與醫護人員,還是喜愛穿木屐,因穿木屐可保持腳部的乾燥、清潔等特性,且不易帶細菌,是在醫院手術房內,喜愛穿木屐的原因。

木屐具有防滑的特性,當天空下大雨時,行動舒適輕快,乾淨便利耐用,還可以保護腳部。早期在台灣農村,經常可見到頭戴斗笠,身披山棕製成的簑衣,腳穿木屐的裝扮。

穿木屐走路的唯一缺點,是會隨著腳步移動,發出「喀—喀—喀」的聲音,但也不失為一大特色。也因如此,現今改良的木屐,大多在屐底加上橡膠墊,可以減輕走路時,所發出的聲音過大。

木屐,又名「柴屐」,意指木頭製造的鞋子。以未經加工的天然木材製作的「木屐」,讓雙腳回歸到最原始的觸感,成為古早人愛用的環保概念鞋。

在台灣早期農業社會中,逢有婚喪或喜慶場合,都用得到木屐,即使嫁女兒,也要送給新人木屐,俗話說:「穿木屐,好賺食,金銀財寶滿大廳」(台語),就是期望新人未來大富大貴。

製作木屐的材質,可謂種類繁多,早期木屐是採用具有透氣、不悶熱,且使用期較長的台灣檜木,但因應生態保育,台灣檜木已被禁止砍伐,現在改用東南亞進口的木材,或台灣本土的江某、黃槿、烏臼、山黃麻、龍眼樹材替代。

製作一雙木屐的過程,概括「鋸、鑿、砍、刨」這四個字,就是木屐傳統製作古法的口訣。其間可分為開刨木塊、畫模、鋸木、鑿木、刨木到成形,最後再用布、塑膠片或牛皮等材料作為「屐耳」,釘在木屐前方,就完成一雙好穿實用的木屐。

按古法製作的木屐,一雙木屐的鞋座,必然是來自同一段木柴,除鞋耳是另外再裝釘上去,木屐的鞋跟和鞋底,絕對是一體成型,不靠任何其他的接合,因此,製作木屐的第一步驟「鋸」,便是將整塊買來的山黃麻木料,用機器依規格鋸成一定尺寸長條狀的木塊,並在長條狀的木塊,畫上木屐鞋底正面及側面的板樣;第二步驟「鑿」,則是按著畫出的木屐輪廓,鑿出木屐底部的鞋跟;第三步驟「砍」,是指用斧頭剁出木屐正面及側面的外型;第四步驟「刨」,是用刨刀將已具雛型的粗糙木屐表面,用刨刀刨磨光滑,最後漆上油漆及屐面,再裝釘屐耳,一雙木屐就算大功告成。

隨著社會的變遷,現代的木屐有許多的變化,已經從生活中的實用物品,漸漸轉變為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手工藝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