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啊,我這個是不是靜脈曲張?」在門診常常有患者把褲子拉起來這樣問我,有的只是皮下脂肪薄,靜脈表淺容易看到,有的是輕微像是蜘蛛絲的靜脈擴張,但少部分也有靜脈浮起,俗稱「浮腳筋」,就真的是靜脈曲張了。圖╱吳建東中醫師
文╱吳建東中醫師
「醫生啊,我這個是不是靜脈曲張?」在門診常常有患者把褲子拉起來這樣問我,有的只是皮下脂肪薄,靜脈表淺容易看到,有的是輕微像是蜘蛛絲的靜脈擴張,但少部分也有靜脈浮起,俗稱「浮腳筋」,就真的是靜脈曲張了。下肢靜脈曲張容易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現,而女性又多於男性,我想可能與這兩類群眾下肢肌肉較薄有關係。
一般來說,下肢靜脈曲張對身體影響並不大,大多數會來就診的人是覺得靜脈浮起來比較難看而已,少數會有麻痺、發癢、疼痛等症狀,而嚴重的還有可能會有深層靜脈栓塞的問題,進而影響到心肺功能,不過這種狀況在台灣人身上很罕見就是了。
為什麼會有靜脈曲張的現象?因為靜脈的血管壁其實沒什麼彈性把血液推回心臟,而是用瓣膜一節一節把血液堵回心臟,或者是依靠血管旁邊的肌肉收縮,把血液擠回心臟,因此要是靜脈瓣膜較鬆弛,或是下肢肌肉較薄較無力,血液就會停留在血管裡面,增加血管的壓力,要是那一段血管的管壁又特別鬆弛,那血管就會往那邊突出來,我們就看到突出的血管了。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比如說上次提到的久坐、久站就是危險因子,這在現代人相當常見。孕婦腹內壓力大,也容易有這樣的現象;先前提到的老人家肌肉較無力,而缺乏鍛鍊者也容易有這種現象。
下肢靜脈曲張在中醫古書中稱為「筋瘤」,也有另一個很傳神的別名,叫做「炸筋腿」,靜脈像是在腿上炸開的樣子。《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也對下肢靜脈曲張的原因提到了解釋,而《外科正宗》則明確描寫了症狀「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這是因為氣滯血瘀,血壅于下所致,也有驟受風寒,寒溼侵襲,或外傷筋脈,阻滯絡道而引起。
中醫治療依照患者情況分別施治,比如說氣血不足的補養氣血,循環不良的活血化瘀,肌肉無力的強筋益氣,寒瘀凝滯的通瘀散寒等等。除了體質的調理以外,也可以考慮局部的外治法,比如局部針灸,或循經取穴,甚至血管瘤腫大嚴重者,也會考慮放血療法,總之是以調整體質為本,局部治療為標。
但是經過治療改善後也非一勞永逸,有靜脈曲張病史的患者再發的機會也高,因為血管與肌肉的狀態仍未改變之故。因此建議各位,如果工作不得已,需要久站久坐者,盡量找機會變換姿勢,活動下肢,平時也建議多走路多運動,也應該考慮鍛鍊下肢的肌肉,以增加血液迴流的能力。飲食方面,應多攝取可補養氣血的食材,如牛奶、蛋類、豆類製品,能促進血液循環的生薑也應考慮。平時下肢外側由上往下,內側由下往上的按摩也有幫助。另外,也可使用熱敷、泡腳促進下肢循環的方式。
至於導引運動的話,上回介紹過馬步的建議就相當有效,也可以考慮八段錦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
◎兩手攀足固腎腰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
①向前彎腰,同時兩臂向前直伸,掌心向下。
②上體前屈彎腰,同時兩掌要接抵腳背。
③兩手分開向前攀足,兩腿後挺。
④兩手沿兩側下肢回到腰側。
⑤順勢後仰。
動作要點:兩手攀足之時,兩腳打直,臀部略向上挺,以拉伸臀部、大小腿之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