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自在修行 】八識講話 導言1 唯識思想 細微探究人心

星雲大師 |2020.06.21
4919觀看次
字級
編者的話 本冊收錄了大師關於《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及《阿含經與人間佛教》之經義新解。其中: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係一九九七年,大師於紅磡香港體育館之佛學講座內容。 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編者的話

本冊收錄了大師關於《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及《阿含經與人間佛教》之經義新解。其中: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係一九九七年,大師於紅磡香港體育館之佛學講座內容。對於大眾望之卻步的唯識學,大師於傳統解釋上,切入現代人思惟,為八識之間分工合作的關係,重新加以詮釋。並從「總論八識」、「分解八識」,到「八識的修行」,輔以諸多禪門典故,引領進入「萬法唯識」的生活觀,乃至以「我是佛」的發願,重新認知八識,得以轉煩惱為菩提、轉雜染為清淨,成為本書最大特色。

另外,《阿含經與人間佛教》,主要結集一九九六年,大師於香港紅館之講座內容,選錄了佛陀開示弟子之二十七品大義,啟發世人「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處處皆是解脫之良緣契機。

《全集》將之收錄於一冊中,作為吾人生活修行之參考寶典。

導言

「八識」可以說是每分每秒都在我們身心上作用的元素,弄懂八識,等於了解一半的唯識,也可以說是認識自我的最佳途徑。

佛陀說法為令眾生聞法而了解自心,明白宇宙萬物的真理,從而解脫煩惱,離苦得樂。佛陀依眾生不同的個性,而廣開八萬四千法門,其中,「唯識」是最細微最貼近人心的思想學說。過去唯識學因繁瑣的名相、結構,加上古今對它的研究和論述過於複雜深奧,而落入學院式的佛學,難以普及一般普羅大眾,讓人從中受益佛法,實在是可惜。

早期有個信徒去聽經,回來後我問他,聽得如何?他說:「講得真好。」我便問:「都說些什麼?」他回我:「聽不懂。」我聽了真是感慨萬千,佛法講得玄之又玄,讓人聽不懂,聽者如何能受用呢!我一生講經都以能讓人聽得懂為期許,希望佛法真理,以親切白話或貼近生活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有緣者都能聽得懂、用得上。佛法具有現世得法樂的殊勝性,能從中改變我們的心性、未來;有希望的人生,才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用意。

因此,我以許多禪門典故和生活的實例來說明唯識綱領──「八識」的概念,以不同於傳統的詮釋方法,令大眾一窺唯識思想,從中探究自我和世間相互的關聯。

「八識」可說是直接談論我們身心運作的基本理論,認識八識等同認識「我」。一般人都以為「我」是最認識自己的人,是自我身心的主人,然而這個「主人」卻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終日煩惱不斷,常為外境所轉,不得辦法。其實,我們的煩惱、痛苦正是來自對「我」的不認識。

我們每日吃飯、睡覺、聊天、開車、運動……身體忙不停;思考、算計、歡喜、悲傷……心裡想不停。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有個複雜的系統在運作,支撐著我們的身心活動不斷,這個系統就是每個人的「八識」。

什麼是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它們分說是八識,實際合起來,是每個人自己的總稱。如果把自我的八識了解清楚,不但懂得眼、耳、鼻、舌、身、意如何和世間「五欲塵勞」的色、聲、香、味、觸、法之間互動往來;藉由認識阿賴耶識這個生命的主體,更可以知道自己生死來去的原理。所以,八識是我們認識世間萬象,運作種種活動的管道,同時,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它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不容易從八識來了解自己,創造未來,反而誤用八識,因此煩惱叢生,造業受苦。所以,我以八識作為主題,希望大家從本自具有的八識來了解自己。修行不假他人,透澈心、意、識的結構與運作,隨時隨地都可修行,所以說,學唯識是學佛者基本且重要的功課。

現代科學以各種方式、理論、學科,來解釋宇宙、人我的存在,唯識宗則將人的思惟和行為以「八識」來分析,並以「唯識」來說明世界一切現象,而有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論。

佛教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演進,除了佛陀的開示,還有後人的論著,典籍浩瀚,思想繁雜。在這些思想中,唯識被視為是有宗的代表,與空宗代表的中觀構成大乘佛教兩大思想系統。作為大乘佛教思想兩大系統之一的唯識學,其所建構的縝密思想脈絡,對人性、宇宙萬物的剖析,清楚精確,因此被譬為「佛教的心理學」。然而這麼重要的思想,卻因其眾多的名相和繁複的內容組織,令多數人對它望之卻步。

八識是唯識思想的基礎,釐清八識,才能進一步對複雜的唯識思想進行探討。「八識」可以說是每分每秒都在我們身心上作用的元素,弄懂八識,等於了解一半的唯識,也可以說是認識自我的最佳途徑。

本書有別於坊間闡述八識的傳統方式,而是用淺白又富禪機的筆調,以大量的例證來說明八識的名相和運作,將八識的精神呈現出來,以期讀者能對八識有所了解,善加運用八識作為修行的工具,進而明白「萬法唯識」的真理,從「有」看到空性的智慧,體會空有不二、真空妙有的生命哲理。

一、唯識的傳承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最初是以中觀學派為主流。西元二、三世紀時,龍樹以「緣起性空」、「諸法無自性」為立論基礎,依《中觀論》一書立名,建立中觀學派。龍樹之後兩百年,中觀學派一直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主流。後因大乘空宗流於空幻的弊病,於是由彌勒創立了瑜伽行學派以對治。依《瑜伽師地論》而立名,後由無著、世親繼承,以「萬法唯識」的觀點,正式建立唯識學派,又其強調法無自性、相由心生,故亦稱為法相宗。中國唯識則創始於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回國後,積極翻譯唯識經論,與其弟子窺基大弘唯識學,並成立中國佛教的唯識宗。

唯識真正形成一派學說是在《瑜伽師地論》成立之後。瑜伽行學派最早是依彌勒所著《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等五部大論為中心而建立的。相傳佛滅後九百餘年時,彌勒從兜率陀天降臨中印度阿踰陀國,在踰遮那講堂為無著說五部大論,並由無著記錄下來。

無著,生於西元四、五世紀之間,北印度犍陀羅國人,初於小乘化地部出家,修習空觀,一直未能領悟,從彌勒菩薩學習大乘法義之後,體悟中道妙諦,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順中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論,其中《攝大乘論》是建立唯識理論的核心論著,也是無著思想的代表作品。

世親,為無著之弟,原於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精通有部教理,著有《阿毗達磨俱舍論》,該論是中國俱舍宗所依據的論典。世親在北印度弘傳有部教義,聲名遠播,但他抨擊大乘佛教,認為「大乘非佛說」。無著擔心他長此毀謗大乘佛法,將來會落入惡道受苦。因此,假托重病,誘使世親前來探望時,為其開示大乘要義。世親聽聞大乘妙理之後,始悟大乘的殊勝,於是轉小歸大,廣造諸論詮釋大乘經典,有「千部論主」的美稱。世親致力於弘揚大乘唯識學,其主要唯識學著作有《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攝大乘論釋》、《百法明門論》等,他將複雜的唯識學有系統的加以組織,可說是唯識學之集大成者。

世親之後,印度相繼出現許多以世親唯識思想為研究中心的唯識學家,最著名的有所謂十大論師,玄奘大師的老師戒賢即是傳承自十大論師之一的護法。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時,曾在當時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五年,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其他唯識典籍。

玄奘大師在印度達十七年之久,回國後翻譯唯識經論及弘揚唯識學不遺餘力,開創了中國的法相唯識宗。玄奘最初計劃將十大論師解釋《唯識三十論》的釋論各別翻譯,後來在窺基的建議下,以護法之說為主,再融合其他九大論師的釋論,完成《成唯識論》,窺基更造《成唯識論述記》一書,兩部皆為唯識宗的重要典籍。

窺基繼承玄奘大師嫡統,除了著有《成唯識論述記》外,另有《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乘法苑義林章》、《瑜伽略纂》等著作,集唯識宗之大成。因其著述甚豐,而有「百本疏主」、「百本論師」的稱譽。

唯識宗在玄奘和窺基的弘揚下,於唐朝盛極一時,後有慧沼、智周相續繼承法脈。慧沼所著《成唯識論了義燈》及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祕》,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合稱為「唯識三疏」,是《成唯識論》及窺基《述記》相關註釋中,最具代表的三部。

智周再傳如理,百餘年間,學習者頗多。如理之後,傳承不明,後又遭逢唐武宗會昌法難,此宗諸多論述被焚毀,中國的唯識宗便逐漸失傳。清末民初時,楊仁山創立金陵刻經處,自日本請回中國散佚經典三百餘卷,加以考證編印出版,其中包含許多唯識論疏,由此再次開啟研究唯識的風氣。民國初期,有太虛大師及歐陽竟無、韓清淨、王恩洋、周叔迦、唐大圓、熊十力等居士、學者致力於唯識教義的研究。台灣早年則有慈航法師、演培法師、印順法師、楊白衣、吳汝鈞等法師、居士著作唯識的論著流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