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星雲大師的母親德澤後人,佛光山僧眾捐資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後更名為佛光大學)興建「老奶奶紀念館」以表飲水思源。2004年12月19日,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將此館捐贈佛光山派下僧信二眾修道所用,將人間感恩、報恩的孝思,更擴大為教育事業。禮請創辦人星雲大師(中)主持致贈典禮。圖/資料照片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母親雖不識字,他飽含禪機的言語,為他贏得廣大的人緣,他自己也很得意,不只大家聽他說話,連平時要說話給人聽的兒子,也是歡喜聽他談今說古。
不識字的母親教我識字
1990年,他來到台灣佛光山,有記者問他:「您覺得台灣好,還是大陸好?」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當時在旁邊為他暗暗地捏了一把汗。沒想到,母親神色自若地回答:「台灣經濟繁榮,民生富裕,但是我年紀大了,比較習慣在大陸居住。」他自然而得體的應對,折服了在場所有的人。
母親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因為事事留心,再加上從香火神的戲碼裡得知許多中國民間忠孝節義、因果報應的故事,也學會不少成語詩句,所以不但出口成章,而且還常常糾正我念錯的字。直至今日,我經常告訴徒眾:「我是從不識字的母親那裡,認識許多國字的。」曾經有位徒眾問他:「奶奶,出家有什麼好處呢?」母親信手拈來,自然地順口誦出:
一修不受公婆氣,二修不受丈夫纏,
三修沒有廚房苦,四修沒有家事忙,
五修懷中不抱子,六修沒有閨房冷,
七修不愁柴米貴,八修不受妯娌嫌,
九修成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圓。
說完,爆出一陣熱烈的掌聲。連我也想像不出,為何母親能出口即刻成章?
來山的信徒問他修持法門,他說:「我一個老太婆有什麼修持?我只知道本住一心,從善心出發,地獄、天堂隨心轉,當下發心,即是天堂。清淨佛道、榮華富貴全在我們一念之間。」
母親雖不識字,他飽含禪機的言語,為他贏得廣大的人緣,他自己也很得意,不只大家聽他說話,連平時要說話給人聽的兒子,也是歡喜聽他談今說古。
慈悲的老奶奶
母親是一個天生「老婆心切」的人,我到各地弘法時,母親還幫我教育弟子。有一次,他向就讀西來大學的法師們說:「你們在僧團裡人多,可以有意見,但要懂得融和喔,因為你們師父事業大、佛法大、發心大,你們也要跟著他,把心發得大起來。」
有一年,勝鬘書院的同學正好到西來寺遊學參訪,母親見到他們,又換另一種語氣:「小姐在家也可以修行,以前我常鼓勵一個做法官的朋友,告訴他,公門裡好修行。後來他把死刑犯改判為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十年的改判五年。這些受刑人得到恩惠,都改過向善,真是功德無量。帶髮修行,更方便在各行各業中積德。」
有一次,我讚美他說:「您老人家好慈悲啊。」他回答:「如果我不慈悲,你會投胎到我這裡來嗎?」
我回想起來,在揚州老家時,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每天都到運河挑水回家,將水煮開以後,親自倒在碗裡(當時沒有茶杯),一一放在凳子上,供附近小學的師生們飲用,後來大家一致稱呼他「老奶奶」以示尊敬。沒想到「老奶奶」三個字,也可以跨越海峽兩岸,甚至響遍世界。
記得有一年,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主持佛學講座,母親特地從上海遠渡關山到九龍看我。在前往會場前,他告訴我:「我知道你今天要去演講,怕你分心,我就不去了,在家裡等你回來。我們是『多年枯木又逢春』,你要用心把大家帶到極樂世界去。」
每次我到美國弘法,儘管十分忙碌,每天仍抽空到母親那裡晨昏定省,略盡孝思。每次見到他對我那種殷切盼望的神情,總是心中不忍,所以雖然身邊有許多事情還未處理,我也都坐上一、兩個小時,和他閒話家常,有時甚至談到深夜時分。
後來兒孫輩知道了,就常提醒他:「二太爺該去睡覺了。」「二太爺還沒吃飯。」「二太爺等會兒要開會。」「有客人在等二太爺。」母親十分體貼人意,每次一聽到這些話,他再如何不捨,會開口催促我趕快回去。
母親的慈悲、體貼,為人設想,讓我至今仍感到不忍。
母親有他自己的人生觀:「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經過抗戰,經過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我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
母親來到台灣佛光山那一年,萬國道德會正在編寫《賢母傳》,想採訪母親。我徵詢他老人家的意見,問他要不要讓人家寫,母親連忙搖頭說:「不要,人愈小愈好。」然後不勝憐惜地對我說:「你這樣『大』,不苦嗎?」真是天下父母心。這一切,言猶在耳,而母親已經離開了。
滿樹桃花猶向春
記憶帶著我重回到1994年4月,那是我在兩岸開放探親後第三次赴大陸。從揚州來的兄弟,從廣西來的姊姊,從上海來的表親多人,都來到南京的雨花精舍,擠在母親的床前。母親看到三、四十位子孫濟濟一堂,圍繞在身邊,沉思了一下,若有所感地說出一句:「滿樹桃花一棵根。」
這句話表面的喻義是說:兒女們雖然散居各處,但都來自同一個家庭;再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子孫們做人處事都能夠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注重根本,因為唯有根本穩固了,才能枝葉繁茂,花開果成。
雖然母親已經過世十多年了,但每次想到那一年,母親對大家說的那句「滿樹桃花一棵根」,我的內心仍充滿無限的追思與啟示。樹有根,人有本,身為人的我們,要努力為世人增添溫和的春天,也要讓生命開出如桃花般燦爛的光輝。
記得小時候,常看到母親一大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燒一大壺茶,而且每一餐一定會多燒兩人分的飯菜,以備不時之客來到。直到年老,母親還是很注重待客之道,儘管一大堆兒孫圍在他的身邊,只要有客人來到,不管對方的輩分是尊是卑,他都會噓寒問暖,親自招呼你坐這、坐那,生怕忽略了任何一個人。
在物質不是那麼寬裕的時代,母親每餐多留飯菜的待客情意,深深影響我的為人處世,也讓我領悟出:給的人生哲學,給得起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近年,承蒙徒眾大家的好意,為我的母親在宜蘭佛光大學設立「老奶奶紀念圖書館」,讓大家繼續把人間的情義,把人我相互的感恩美德傳承下去。
母親是每個人生命的源頭,也是每個人初涉人世所依存的根基,天下的母親慈悲處世、持家有道的行誼,都讓我們心生慚愧。
我的母親經歷過戰爭、貧窮及世局動盪不安時,他處亂世淡定氣閒,臨危從容不亂,他不只是我的母親,還是大家心目中幽默、機智、慈悲、智慧的老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