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印度沙彌剃度 願復興印度佛教

人間社記者乘廣新德里報導 |2025.11.25
78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第2排中),為新戒沙彌剃除鬚髮。圖/人間社記者乘峻
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14日舉行第14屆「剃度出家暨傳授沙彌十戒典禮」,15位新戒沙彌齊唱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為僧之道〉,願道心永固。圖/人間社記者乘峻

【人間社記者乘廣新德里報導】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14日舉行第14屆「剃度出家暨傳授沙彌十戒典禮」,典禮遵循佛制古儀,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主法證盟。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代表陳牧民,祕書喻旭民和胡安慈,「第12屆福慧雙修印度朝聖團」11個國家地區共129位僧信,以及家屬和全園師生近300人觀禮。國際社會、印度在地人士與僧信大眾齊聚佛陀故鄉,共同見證15位孩子剃除鬚髮、披上袈裟,正式踏上出家修行之路的神聖時刻。

15位新戒沙彌年齡介於7∼12歲,分別來自特利普拉邦4人、阿魯納恰爾邦4人、拉達克2人、中央邦2人、北方邦2人、比哈省1人。其中,阿魯納恰爾邦與中央邦新生為學園辦學15年來首次招收,是具有指標性的里程碑。心定和尚讚歎:「孩子雖小,但願心極大,他們將是印度佛教未來真正的好苗子」。

為使新戒能如法參與剃度典禮,3星期前即展開密集儀軌訓練。披搭袈裟、持具展具、長跪合掌、頂禮起立,以及迎請和尚等儀軌,所有動作都反覆練習,務求合乎僧團威儀。法器司打與和尚侍者全由學長沙彌擔綱,顯示印度沙彌學園多年的教育成果已逐步成熟。

承繼大師悲願 弘法利生 

典禮當日,壇場清淨莊嚴,儀軌整齊如儀,心定和尚連聲讚歎:「非常圓滿,非常莊嚴」。

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印度沙彌學園力求落實。佛光山宗風在印度落地生根,就從沙彌「好苗子」做起。

孩子是未來,沙彌是佛教的希望。印度沙彌學園以僧團生活為核心,配合語文、佛學、人文課程等教育培育,使沙彌在成長過程中建立正向人格、慈悲觀念與團隊精神。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生命的栽培,是佛光山在人間佛教藍圖中,面向印度最具深遠意義的工程。

心定和尚特別提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對印度沙彌的期望,明確指出大師〈慈示〉中最重要的一句「要復興印度佛教」,既是大師慈心悲願,也是對沙彌的託付。心定和尚殷切勉勵:「佛陀的家鄉,需要更多人來發心弘法利生。」此刻全場肅然,許多朝聖團成員含淚點頭,感受到大師的願力在孩子身上延續。

佛教未來希望 薪火相續 

典禮最後,全體大眾齊聲唱誦大師〈為僧之道〉。這是一部僧伽行持的綱領,其中的教誡如「忍辱持戒不可忘」、「生活不必求享受」、「善惡因果記心房」、「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等,是未來修行道路上的明燈,也是佛光山僧團一脈相承的修持精神。在歌聲迴盪中,象徵大師願力與僧團傳承在印度大地薪火相續。

許多觀禮的僧信大眾表示:「看到這些孩子,真的看到佛教的希望。」他們純淨的眼神、穩定的身形、莊嚴的威儀,令在場所有人深受感動。

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自成立以來,已栽培近百位沙彌。他們在僧團生活中成長,深化人格教育,逐步成為印度佛教的新力量。本屆有15位沙彌剃度出家,承繼星雲大師的慈示精神,肩負「復興印度佛教」的歷史使命。佛光山將繼續在印度深耕教育,為佛教未來培育更多好苗子,使佛法之光照亮更多角落,讓佛陀的教法代代相續,燈燈相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