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義現已退居幕後,平日為獨居老人送愛心餐。圖/記者邱榆蕙
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曾為政府搬運過大型戰機、艦炮等。圖/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提供
【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為突破早期原住民在都市謀生不易的窠臼,十三歲到市區討生活的泰雅族人廖仁義,頂著初中學歷,一九九八年成立全國第一間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讓各地不同族群的原住民,有例可循,陸續成立三百多件原住民合作社,保障異鄉族人工作穩定。
「我有十一個兄弟姐妹,我排行老三,因家裡很窮,老鷹和猴子是我的玩具,國小五年級我才知道什麼是鞋子,國小畢業之後,我從桃園復興鄉走山路,四個小時到(新北市)板橋開始半工半讀。」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廖仁義回憶小時生活,場景歷歷在目。
廖仁義表示,早期的原住民,在家鄉砍柴、挑水、蓋房子一把罩,但是到了都市,變成學歷不高、沒有職場技能,因此大部分人都以勞力為業,像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水泥工,之後進入一間紡織廠工作,月薪僅一千零八元,食衣住行都在工廠,月薪全部給父母,貼補家計。
他二十歲進入知名搬家公司,逐漸熟悉公司營運方式,剛好當時許多原住民朋友與家鄉晚輩,找他謀職,促成他二十八歲成立「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
對法令一知半解
上課研讀
他提到,成立初期政府法令尚未完善,沒有「搬家公司」這個登記項目,只能用貨運公司登記,廖仁義憑著一股為族人找出路的幹勁,對法令一知半解的他,特別到政府機構上課多年,針對行政程序、撰寫公文的部分仔細研究,籌備三年才正式成立合作社,此後,許多原住民朋友仿效他,於全國各地陸續成立了原住民建築、水電、清潔合作社。
原住民的族群意識很強,但是廖仁義認為謀生問題不分族群,於是廣納阿美、布農與排灣等原住民各族,其中不少是涉世未深、曾落入職場陷阱的年輕原住民,廖仁義除了指導搬家打包技術,也會教導金錢管理與時間管理的概念,並提供這些年輕人食宿,讓原住民媽媽們放心將孩子交給他。
廖仁義指出,「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除了幫一般大眾消費者搬家,亦獲得政府機關信賴,由北到南,曾搬過機密檔案、銀行金庫、戰車、飛機等,因為重量太重,需要先拆除分成幾個部件,再由起重機吊掛,加上政府機關核定的搬運時間不可變動,他們得精準企畫路線與流程。
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經理、阿美族人潘弘盛說,廖仁義個性熱心,經常幫助不同族群的原住民,給予原住民多了一個工作的選擇機會,也會鼓勵年輕人準備國考或建議其他工作的管道,合作社是他們的避風港,和重新來過的機會。
廖仁義表示,原住民搬運勞動合作社目前有四十八位成員。年屆五十八歲的他,現在仍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七年前漸漸退居幕後,交由年輕一代的原住民學習,他平日則為新北市樹林區的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送愛心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