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廟頂 徐明河剪黏一甲子

邱榆蕙 |2020.09.14
3411觀看次
字級
繁複的廟頂裝飾,竟是用磁碗片剪黏而成。圖╱記者邱榆蕙
徐明河保有磁碗剪黏古法,以手工切割飯碗成片狀。圖╱記者邱榆蕙
徐明河做廟頂裝飾時,屏氣凝神,心無旁騖。圖╱記者邱榆蕙

【記者邱榆蕙專題報導】廟頂剪黏裝飾師傅徐明河,穿梭於各大寺廟屋頂一甲子,包括新北市接雲寺、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桃園市龍潭南天宮、台中市石岡石忠廟等處,皆可見到他的作品;因為他擁有少見的磁碗古法手藝,二○一五年桃園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什麼是剪黏?徐明河解釋,以前的人吃飽都有困難,沒有錢裝飾廟宇,所以老師傅會用飯碗,割成適當大小的瓷片,拌水泥、石灰當作黏劑,一片一片剪黏出人偶、花鳥、走獸,安插在寺廟屋頂上。

無心插柳 巧遇伯樂師父

僅國小學歷的徐明河表示,「那個年代可以讀初中的很少啊!大部分都是務農人家」,所以他十幾歲就出社會,學一技之長,還被相中拉進剪黏師傅一行,至今已七十八歲,一邊在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教書,一邊仍接受寺廟委託廟頂工程施作。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便是徐明河十六歲剛入行的寫照,他提到,剛出社會,他先去當中藥學徒,後來朋友拉他去看傳統工藝師傅剪黏,他隨口問:「這個鳳凰的剪黏是不是從尾巴開始往前做?」讓師傅姚自來發現他的天賦。

當時徐明河的朋友先入師門,不斷說服他也一起做,他答應試做一周,徐父當時不看好,對他說,「等你學會,廟都做完了」。徐明河笑說:「結果我做到現在,廟還沒蓋完。」

徐明河坦言,「以前的廟不多,誰想得到後來廟會一直翻修,愈蓋愈大間」。想起當學徒的日子,徐明河說,他常常晚上拿水泥袋包裝當紙,再買一瓶便宜墨汁,勤練繪畫,或是用灰泥,不斷練習剪黏與交趾陶泥塑,做好之後,打掉再做,一再重覆。

「剪黏廟頂比較常用在寺廟和古厝,不過,以前大家沒有錢,做得都比較簡單,現在大家都有錢了,做得樣式愈來愈複雜。」徐明河講起剪黏,如數家珍,他指出,屋脊通常放福祿壽與龍,中層的西施堵放五神獸,再來大堵常用花鳥、走獸,最下層的含玲堵,則用獅象、水果、魚等元素。

國小學歷 大學教書16載

社會工業化後,傳統行業均受衝擊,剪黏也不例外,泥塑彩繪和現成磁磚黏貼成為主流。然而,徐明河指出,泥塑彩繪易褪色、長青苔,剪黏用的磁碗是請大同公司特製,再送到鶯歌陶瓷工廠上色、上釉,不易掉色,而且因為創作時,每一片都沾上水泥漿,不易脫落,雖然做一間廟頂裝飾會花上數月到數年不等,但是成品至少可維持三、四十年。

二○○四年,姚自來肯定徐明河的剪黏才能,向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推薦他接棒自己的教職,讓徐明河成為「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至今教學十六載。

雖然師父已逝,徐明河仍心存師恩,他說:「做這途,技術與人和最重要,首先要有技術,才有人要用你,和廟方接觸時,不要處處與人作對,才能保住師父名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