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度依賴父母該怎麼辦?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2020.05.26
1969觀看次
字級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依賴」的關係是雙向的。當一個人過度「依賴」另一個人,對方肯定也是過度「付出」。

親子之間,也常有這樣的情況。只是,當父母想要放手,希望孩子獨立時,長久以來的依賴關係,該如何打破?

小智是一個極為乖巧的自閉症男孩,甚少與身邊的人以言語溝通,常待在自己的世界裡想著外人猜不透的事。

小智會寫字,可以配合指令學習、寫作業,只是要媽媽在一旁陪著,每一筆都需要媽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盯著完成。因此,媽媽完全不能離開,只要一走開,小智就會分心、發呆,等到媽媽來了,才從剛才中斷的地方開始動筆。

從小一到小五,在媽媽的陪伴下,小智學會了ㄅㄆㄇ、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也學會了抄課文。但是,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小智就不會自己寫功課。這讓媽媽很困擾,「小智這樣依賴我,無法舉一反三、自動自發,我該怎麼訓練他獨立寫功課呢?」

自閉症的特質是不會類化,喜歡結構化、一個指令一個動作。而我觀察小智母子的互動關係,發現在寫功課的情境下,媽媽是和小智一體的;也就是說,從小到大,「媽媽」是小智寫作業的必備「工具」,就像鉛筆、作業本一樣。

媽媽是啟動小智「寫功課」的機制,負責規畫寫什麼、寫多少、寫什麼內容。簡單來說,媽媽是負責「規畫」寫功課這項任務的軟體,小智則是「執行」這件事的硬體;也就是說,媽媽是腦,小智是手。所以媽媽一離開,小智只能坐著等,因為當電腦當機,動作自然完全停擺。

因此,想要開啟小智「全自動化」的書寫模式,就必須把「規畫」這部分的「責任」歸還給孩子。

那麼,該如何教導孩子自己當「腦」,規畫所有該執行的任務呢?父母得先學會「不要做」與「必須做」。

首先,父母「不要」做什麼?

一、過早介入指導

父母陪伴寫功課時,常會覺得「這已經學過了,你應該會」,或有其他家務要忙,就心急地介入指揮引導。然而特殊孩子的反應通常比較慢,父母急著介入,就不是「引導」而是「主導」了;而只要有人開始「主導」,孩子就自然而然形成「依賴」。

二、頻頻發言

有些父母會頻頻發言鼓勵或糾正孩子,但這樣反而會讓完整的書寫流程中斷,使孩子無法思考與維持專注。

三、被孩子訓練成「一個動作完畢就馬上下另一道指令」

表面上是孩子依賴父母的指令動作,但實際上,孩子也在過程中學到「只要動作停頓,父母就會介入」,結果就是形成惡性循環,使父母無法放手。

那麼,父母「必須」做什麼?

一、只下一次指令

開始寫作業時,就明確告訴孩子從哪裡開始、到那裡結束,並確定他能理解,對接下來的任務流程有整體的概念。

二、觀察等待與適時發言

孩子停頓時,先觀察他是不是在思考要怎麼寫,等孩子繼續動作時,再給予簡短的口頭或眼神鼓勵;孩子真的有困難時才介入引導,並多採用問句方式,訓練孩子獨立思考。

三、逐漸拉遠距離

發現孩子不再尋求協助、書寫速度變快時,可以逐漸拉遠彼此的距離,在稍遠處觀察。待孩子完成作業時,再給予一次性的鼓勵。

最強的正增強,就是對自己的肯定,而最大的成就感,就在成功挑戰自己。教育孩子,以引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困難、獲得成就感為目標,因為只要有成就感,孩子就有動機繼續學習;而有了學習動機,就會想靠自己完成所有事物。

這個時候,師長就可以功成身退,在一旁「翹腳捻嘴鬚」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