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上班族 防疫總動員 陳玲芳 |2020.05.02 語音朗讀 28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老年防疫 平、常、心、轉、動 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供、資料照片 老年防疫 平、常、心、轉、動 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供、資料照片 老年防疫 平、常、心、轉、動 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供、資料照片 老年防疫 平、常、心、轉、動 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供、資料照片老年防疫 平、常、心、轉、動 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供、資料照片老年防疫 平、常、心、轉、動 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供、資料照片 文/記者陳玲芳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20萬人,其中多數為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感於老年人免疫系統較弱、認知反應較慢,容易增加被感染風險,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建議民眾,應利用「平、常、心、轉、動」口訣,協助年長者順利抗疫。另外,有研究發現,青少年「久坐」時間增加,會提高罹患憂鬱風險;防疫期間,專家提醒青少年,不要輕忽「輕度活動」的重要性。上班族如感壓力增加,心理師建議,可透過「壓力調節術」來改善現況。二○一九年底,新冠病毒從武漢開始蔓延,短短三個月間,已肆虐全球。台灣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醫療人員的竭力投入,以及全體同胞配合防疫政策之下,持續面對新冠病毒的挑戰,現階段更要留意避免爆發大型社區感染。截至今年四月底,全球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數超過二十萬人,其中多數為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老年人的免疫系統較弱、認知反應較慢,容易增加被感染的風險。值此非常時期,除了遵循政府防疫政策及個人衛生外,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也呼籲大家,用心關懷身邊長輩們。理事長黃宗正建議,應利用「平、常、心、轉、動」口訣,協助年長者順利抗疫。「平」:以減輕長輩過度的焦慮為目標。平心靜氣、用長輩可以聽得懂的語言,舉簡單的例子,平鋪直敘地說明病毒、肺炎是怎麼一回事,相對應的措施又是怎麼一回事。平和地說明各種消息新聞或可能令長輩擔心的傳說,減輕憂慮。「常」:在此時期裡,設法維持日常規律,即便是定時起床、定時入睡,這樣的小事,也有助於維持身心的安定。「心」:在容易焦慮的疫情氛圍中,特別要主動傳遞彼此的關愛之心。尤其關心容易受到影響的長輩,包括原本就有焦慮症、失眠、或是強迫症狀的長輩,他們可能會更加擔心,睡不好,或是不停地重複洗手。特別留心需要多加幫忙防疫的族群,如「失智長者」,他們不易記住各種防疫口訣,常會取下口罩,也常在洗過手後又去觸摸物品,提供適當協助與指示很重要。「轉」:在疫情嚴峻期間,難免新聞報導或是生活話題都圍繞著疫情為中心。建議多聊聊疫情以外的事,轉移長輩注意力,讓心情放鬆,並維持生活正常運轉。如看疫情報導以外的電視節目、拿出老照片來說說過去的故事、玩桌遊、唱歌、養花賞花、踏青等。與人互動時,建議戴口罩並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一至一點五公尺以上)。「動」:許多人擔心被感染,於是整日閉門不出,反而造成身心失調。建議在避免前往空氣不流通之空間,避免搭乘擁擠之交通工具的原則下,維持適當適量戶外活動,並保持人與人之間安全距離,呼吸新鮮空氣。此外,疫情期間,可採取通話或視訊方式,與親友維持互動。少年防疫:輕度活動不憂鬱兒童於防疫時期,不出門旅遊似乎是較好的選擇,然而孩子玩電動或上網的時間卻可能增加,專家提醒,「每隔三十分鐘,一定要站起來活動活動!」根據今年二月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久坐時間增加,會提高罹患憂鬱風險。這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十八歲受試者若每天增加六十分鐘的「久坐」行為,憂鬱分數增加了,但如果每天增加一小時的輕度活動,憂鬱分數則降低。持續出現較長時間久坐者,十八歲受試者憂鬱分數則高出二成八左右。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從公衛角度而言,通常認為增加年輕人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例如提高協調技巧或骨骼強度,卻很少注意到「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實證效益。另外,「輕度活動」一般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如隨意走動(包括購物、在家裡或學校走來走去)、鋪床、進餐,準備食物、帶狗散步、園藝和洗碗等。此一研究,也提供了青少年憂鬱症防治具體可行的方向。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因電腦、手機、平板等網路及遊戲使用的普及,讓年輕族群久坐的時間逐年增加;輕度活動的「可近性」較高,目的主要是減少久坐時間,可以多一些強調與執行,如站著打電腦、設定時間提醒自己站起來喝水或飲料、走一圈或扭腰擺臀三分鐘。還有,環境空間可能也需要一點布置上的變動,讓它更容易成為「生活方式」,可幫助提升輕度活動量,減少久坐。上班族防疫:壓力調節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影響的層面已遍布各行各業,各行業的人員或多或少皆默默承受著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壓力,基層員工面對各種疫情影響的工作變化,以及對於疫情變化的緊張情緒,無形之中承受日趨增加的壓力。八里療養院心理師楊芷融表示,如感到自身壓力愈趨增加,可以透過「壓力調節術」來改善狀況。壓力調節術就像「肌肉訓練」一樣,每一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壓力水準,唯有適當的壓力,才會有最好的表現,所以找出自己的「壓力水平」,每天都訓練「超出一點點」,將是自我壓力成長的好方式。如果現實中無法改變壓力來源時,她也提供以下幾種方式:「找尋生活小確幸」:在樸實無華的日子中,盡可能找到專屬自己的小確幸。這些美好的意外驚喜,可以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過完每一天。「敘說壓力好夥伴」:與人聊聊天、說說話,是消除不安和壓力很有效的方法;他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或者主管,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提高心理耐受力」:每天起床與睡前時刻,給自己約八分鐘時間,這個時間你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專注地覺察你的呼吸,仔細感受每口吸氣和吐氣。楊芷融強調,適時正視壓力、學會調適自己,才能面對生活中的每一項挑戰。但如果無法適當調適自己心情,面對壓力無法解決,就需要進一步尋求身邊朋友或是醫療資源協助。唯有正視自身壓力,改善其中問題,方能安然度過每一天。八里療養院院長張介信表示,一般人對不確定的情境和訊息,很容易引發緊張感及壓力,但透過適當紓壓方式,便能夠有效緩解情緒。他呼籲大家防疫期間,更要適時舒展身心,可透過夥伴彼此關懷、交流的方式,安定自我身心,穩定群體社會,攜手安度防疫期。 前一篇文章 【保鮮祕訣】 4方法搞定熟食打包 下一篇文章 【走路養生】 一萬步不是絕對!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養眼專欄】什麼是繼發性白內障?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用敬畏之心 擺脫存在性焦慮 作者其他文章【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吃健康蔬食救地球 北榮從員工餐做起植物性飲食可護腦 延緩老化預防失智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穀雨養生宜顧脾胃 定時走動促進代謝延緩老化從飲食做起 多吃豆類蔬菜全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