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新冠病毒疫情造成民眾到精神科看診次數增加。圖/Unsplash
【本報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民眾到醫院看診的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15%,診所則減少17%,在各科別的就診次數大致都減少的情況下,精神科和皮膚科卻逆勢成長,原因是對疫情焦憂,勤洗手和戴口罩導致皮膚過敏或不適。
根據《聯合報》報導,醫界表示健保署的統計中,1、2月精神科就診次數比去年同期多7.5%,可看出疫情造成民眾精神壓力相當大。精神科醫師也表示,不僅原本病情穩定的病人受到疫情影響,反覆就醫,新增的病人也不少。
臨床心理師建議病患可以利用以下三個方式面對不穩的情緒,「這三個過程不難,但必須要嘗試練習,去改變想法與情緒迴圈間的慣性,畢竟新冠病毒不會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讓人心慌亂的事件,如何學習跟自己和平共處,避免讓情緒淹沒自己,才有機會用善巧智慧的方式回應壓力。」
第一為覺察它(身體感受),可能是身體感受躁動、胸悶,或是覺得鬱悶、焦躁;第二、看到它(想法蔓延),不再沉浸在疫情變化的預測或想像中,因為過去沒有人有經驗,預測與想像都可能不是事實,只需「把想法當成只是一個想法」,不隨想像起舞,因為無端的想像會帶出更多焦慮;第三、改變它(聚焦他處取代想法),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更平靜的事,也可以嘗試注意呼吸過程的每一瞬間,不將負面想法帶給情緒,沒有柴火的情緒自然就起不了反應。

疫情期間因不斷洗手、消毒,引發皮膚過敏與不適,造成皮膚科看診人數增加。圖/Unsplash
皮膚科的1、2月就診次數比去年同期上升2.4%,大致也是受疫情影響,因為許多人不斷洗手、消毒,引發皮膚的過敏與不適,加上防疫需長時間配戴口罩,也冒出許多「口罩痘」的患者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