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受到科技進步和政治環境的影響,台灣的媒體生態起了莫大的變化,傳統媒體遭到空前的挑戰,媒體環境也日趨艱困,而能夠堅持客觀報導、公正評論的媒體愈來愈難生存。《人間福報》創刊二十年,躬逢此時代巨變,卻始終能夠在混濁的媒體環境中保持清淨的發聲,正是社會能夠維持平穩、人心能夠安定的中流砥柱。
近年來因為數位科技的發達,媒體生態丕變,許多數位新聞媒體相繼誕生,這些媒體不但兼具聲音、影像功能,還可以很便捷的現場直播;對於受眾來說更是方便,可以透過手機即時觀看,也可以隨時隨地想看就看,比起傳統媒體占了許多優勢,使得傳統紙媒也必須更張因應,或是關門大吉,或是增設電子媒體部門,否則就被淘汰。
也拜數位科技之賜,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臉書、Youtube、line發表個人感想,經營所謂的自媒體。而這些載具正是一般人最愛使用的工具,自媒體的流行不只可以使人們迅速掌握資訊,也可以隨時臧否時事,月旦人物。他們不再依賴傳統媒體,還可以批評甚至攻擊傳統媒體的一些報導和評論。
除了媒體的生態改變之外,政治團體或是政治人物透過掌控媒體的情勢較過去更盛。國內政治長期受到藍綠政團對立的影響,媒體本身就有政治立場,社會上也普遍有所謂的「藍媒」、「綠媒」之辨,使得媒體動輒得咎,甚至有被貼標籤為「紅媒」者。去年選戰方酣之際,立法院趁勢通過國安五法修法和《反滲透法》的立法,讓媒體環境更加艱困。而政府機構透過類似一四五○的自媒體或是像卡神案的例子帶風向,對社會的影響更大,也直接衝擊媒體生態。
在這次新冠病毒侵襲全世界的時刻,更可以看出政治對於媒體的影響,蔡政府始終不願意遵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稱呼病症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是以帶有歧視性的語言稱之為「武漢肺炎」,有些媒體就跟著一路報導為「武漢肺炎」。媒體已經早已不知第四權為何物,只會跟著搖旗吶喊,成為掌權者的附隨組織。
本報二十年走來如一,堅持著創辦人星雲大師的理念,辦一份乾淨的報紙,這份報紙始終在為安定人心、引導社會向善默默付出,不危言聳聽、不捲入政治紛爭,不僅做到了報人張季鸞標榜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方針,更實踐且推廣了星雲大師「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理念,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成為安定社會人心的一股力量。
媒體具有無形的力量,是社會向上發展或向下沉淪的指標。星雲大師也因此舉辦了「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就是希望能夠喚起媒體的社會責任,鼓勵新聞媒體能夠報導社會光明的一面,呈現人性的真善美,從而衍生成一種善的循環。星雲大師說,媒體不要跟隨政治起舞,要為國家增利益,要給人民歡喜的資訊。他說,台灣雖小,但人格很高,媒體也可以自我規範,對於假的事和人,可以攻之,「從媒體做起,貢獻會很大。媒體可以救台灣,讓台灣更好。」
本報勿忘星雲大師辦報理想和理念的初心,願為媒體的標竿,社會的中流砥柱,為社會創造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