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博物館

文/林一平 |2020.03.17
1508觀看次
字級
圖一:作者繪岩倉具視 圖/林一平
圖二:作者繪馬爾羅 圖/林一平
圖三:作者繪湯姆森 圖/林一平
圖四:作者繪華沙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1871年12月23日,日本派出將近三分之一的重要閣員前往歐美各國考察。此一考察團由外務大臣岩倉具視(いわくら ともみ; 1825-1883;圖一)率領,成員包括伊藤博文、大倉喜八郎等重量級人物,其考察報告後來成為明治維新的關鍵。我細讀其報告,當中有一段寫著「西方的博物館為東方所沒有,這些博物館是啟發國民心智的手段」。這一段話,讓我大感驚訝,因為設立博物館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想法,東方應該遠在19世紀前就有此概念。

後來我仔細研查,發現岩倉考察報告是正確的。馬爾羅(André Malraux; 1901-1976;圖二)在其著作《沒有圍牆的博物館》(Museum without Walls)中提到:「亞洲只有在歐洲的影響之下,很晚近才認識什麼是博物館。」在中國,藝術品不會被公開展示,而是在少數饒富雅致的收藏者手中把玩。因此藝術鑑賞一直是少數貴族的特權,中國的普羅大眾是無緣分享的。博物館的興起,讓一般老百姓能增廣見聞,自然成為啟發國民心智的最佳手段。

公立博物館在18世紀時首創於歐洲。就我的認知,應肇始於1753年,英國獲得了一批私人收藏,並於1759年公布於世,讓群眾欣賞。這群觀眾被稱為「觀光客」(Tourist),此一名詞在1800年後,正式加入了歐洲詞彙。數十年後,公立博物館的功能更因為湯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 1788 -1865;圖三)而發揚光大。

湯姆森15歲時就有機會整理古物。1819年時他開張了一所博物館,將一綑綑未經標示的什物井井有條的分類,而其編排毫無前例可循。湯姆森根據小時候在父親貨倉幫忙堆貨的經驗,將文物分為三堆:石器、銅器,與鐵器。湯姆森以業餘者的角度來看,石器似乎比金屬器具年代久遠,而銅器又比鐵器久遠。於是提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的觀點。

然而,當時的學者都嗤之以鼻,駁斥湯姆森的謬論。他們認為窮人用石器,有錢人用銅鐵器,才是王道的推論。幸而湯姆森的學生華沙(Jens Jacob Asmussen Worsaae; 1821-1885;圖四)在丹麥貝塚(Midden)挖掘遺跡,終於肯定了湯姆森的「三大時期」學說。湯姆森高興的稱讚他的愛徒是「天堂突擊兵」,而華沙也當之無愧的被世人譽為「第一位職業考古學家」。

之後博物館的運作日趨成熟,今日台灣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博物館,實在太幸福了。

昔日博物館經歷千辛萬苦的摸索建立,打下良好基礎,現代的博物館才有系統化的準則依循。今日社會上有不少企業創辦博物館,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種類,同時對企業自身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有促進作用,因為企業可以藉由博物館的各種展示與宣傳活動提升形象,擴大其知名度。以更高層次觀之,一個企業的地位不僅要看其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與價值,更要看這個企業在本身行業的文化建設能力和貢獻。而評價一個企業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博物館是很好的指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