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暗戀桃花源與櫻桃園

文/林一平 |2025.04.01
240觀看次
字級
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 圖/林一平
賴聲川(前)劇終謝幕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二○二五年二月,國家戲劇院上演了《暗戀桃花源》。觀劇時,我不禁聯想到俄羅斯著名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1860—1904年)的經典作品《櫻桃園》。儘管這兩部劇作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們在主題、結構與情感表達上有可比擬之處,同時也展現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

《暗戀桃花源》由賴聲川編導(圖二),巧妙結合了〈暗戀〉與〈桃花源〉兩個故事,探討愛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暗戀〉講述了一段未竟的愛情,充滿了懷舊與遺憾;而〈桃花源〉則透過喜劇形式,呈現了烏托邦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兩條故事線交織在一起,表達了對過去的追憶與對未來的迷茫。

《櫻桃園》則描寫了一個貴族家庭因經濟困境不得不出售祖傳櫻桃園的故事。櫻桃園象徵著過去的美好與記憶,而它的消失則代表了無法挽回的時代變遷。劇中人物對過去的留戀與對未來的無措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對比。

兩部作品都圍繞著「失去」與「懷舊」的主題展開。《暗戀桃花源》透過愛情與理想的破滅,表達了對現實的無奈;而《櫻桃園》則透過貴族階層的沒落,反映了社會變遷下個人的無力感。《暗戀桃花源》融合了悲喜劇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而《櫻桃園》則以細膩的敘事呈現了哀愁。

在文化與社會背景方面,《暗戀桃花源》誕生於二十世紀中後期的台灣,反映了社會轉型期對愛情與理想的探討;而《櫻桃園》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俄羅斯,隱喻了舊貴族階層的沒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兩部作品都關注社會變遷,但《暗戀桃花源》側重於個人情感,而《櫻桃園》則更關注階級更迭。

在結構上,《暗戀桃花源》採用了「戲中戲」的形式,讓〈暗戀〉與〈桃花源〉並置於同一舞台,兩個劇組因場地問題同時排練,造成了戲劇衝突與荒誕效果,打破了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櫻桃園》則採用了四幕劇結構,以線性方式講述了櫻桃園的命運。契訶夫透過細膩的對話與隱喻呈現了人物的心理,沒有明顯的高潮,而是平淡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人物塑造與情感表達上,《暗戀桃花源》的角色極具戲劇張力。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愛情故事充滿了遺憾,〈桃花源〉部分的老陶、春花等則透過誇張的喜劇形式展現了理想幻滅的過程。《櫻桃園》中的麗波芙(Lyubov Andreyevna Ranevskaya)象徵著對過去的執著,而羅伯興(Yermolai Lopakhin)則代表了新興階層的務實與野心。

相比之下,《暗戀桃花源》的人物情感較為外放,尤其〈桃花源〉部分的喜劇演出,具有視覺與情感上的衝擊力;而《櫻桃園》則以內斂的方式呈現了角色的哀愁。

《暗戀桃花源》與《櫻桃園》雖然在文化背景與風格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圍繞著「失去」與「懷舊」的主題,呈現了人類情感的複雜性與社會變遷的無常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