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航太總署(NASA)和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利用雙方合資的雲氣溶膠光學雷達與紅外線探測衛星獲取數據,並於Nature期刊發表研究;當中指出,小型海洋生物的晝夜垂直遷移,其實也對大氣產生了一些影響。 圖/米各
文/高詩豪
近幾年來關於氣候變遷導致珊瑚礁或者魚類行為受損的研究層出不窮,通常這些報導都是基於人類排放至地球二氧化碳過多,也直接導致溶解進海洋的二氧化碳增高,水中PH值當然也就跟著逐年降低;而湖水(或海水)的酸化則被指出會大幅削弱魚類的嗅覺能力。然而上個月發表在《自然》期刊中,澳洲迪肯大學科學家則持相反意見,他們針對6種不同的珊瑚礁魚類進行900多次的測試,整個研究常達3年之譜。他們認為,身處在酸性水域的魚類們,不管是活動力或者躲避天敵的能力都沒有下降。
當然只要有人(科學)的地方就有江湖,部分同行科學家對於這個研究論文相當不以為然。以2010年知名論文來看,其中的研究對象:小丑魚──才生活在酸性水質環境下幾天而已,就被搞得分不清誰是天敵誰是路人甲;而美國德拉瓦大學行為生態學家則認為,以往相關議題大多都用實驗室飼養的魚類作為研究對象,而最新的論文則以捕撈野生魚類進行研究,兩種研究結果若硬要拿來相比的話,就跟岳飛打張飛一樣的荒謬*;而研究樣本數只有6種魚類,也被質疑是否有其代表性。
可以確定的是地球中二氧化碳不斷地在上升,就算魚類的行為沒有直接受到二氧化碳的影響,其氣候暖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傳染疾病的增加、棲息地的喪失),絕對是不容小覷的真實議題。
編註:此段為因應華人文化稍作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