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發什麼願都會成真,想成聖賢就能做聖賢,想成盜匪就能做盜匪,只不過發願做大德或大哥,都不見得如本來的想像,常會繞著曲折的路線來到終點,當你驀然回首,看著終點想著起點,請摸著自己的良知,仰天長嘆問自己:「我已經完成當年的發願嗎?」。圖/陳復提供
文/陳復
人發什麼願都會成真,想成聖賢就能做聖賢,想成盜匪就能做盜匪,只不過發願做大德或大哥,都不見得如本來的想像,常會繞著曲折的路線來到終點,當你驀然回首,看著終點想著起點,請摸著自己的良知,仰天長嘆問自己:「我已經完成當年的發願嗎?」
陽明想要退休回去探望祖母岑氏,他急著回家見高齡97歲的阿娘最後一面(「阿娘」是祖母的餘姚方言),雖然沒有退休,但終於還是得償夙願,而且還是得知被派任巡撫的職銜衣錦榮歸。正德十一年(1516)的九月,他獲得派任,十月,他就立刻回到餘姚家中。祖母岑氏笑得合不攏嘴,看著孫兒歸來,滿臉皺紋布滿著慈祥。
陽明的知交王思輿發現同鄉老友終於回來家鄉,特別過來聊天,離開後跟陽明的弟子季本側耳輕聲說:「你的老師陽明這回遠行,必然會立下不朽的事功歸來。」季本很好奇問說:「先生如何看得出來?」王思輿回答:「我故意拿某些話題來刺激或撩撥他,卻發現他的心境持平如常,絲毫沒有受觸動的影響,看得出他的內斂沉穩已非比尋常。」
王思輿這位老鄉是個隱居獨善的人,有些莊子或列子的風格,卻能跟陽明談得來,更能看得出陽明未來的成就,相信當陽明榮膺重任的時刻,正需要與這種世外高人聊個天南地北,來讓自己的心情獲得呼吸與釋放的空間。
陽明待在家裡不到兩個月,接著在正德十二年(1517)的元月十六日過年期間就趕到贛州就任,如果你知道他被流放到龍場擔任驛丞花超過一年的時間,就知道他心裡有多急如星火,連在家過年團圓都不依,這可是到目前為止,陽明人生最大的機會,他當然要傾注全副精神把握住,當然,各位看官同樣可從到任速度的快慢,看得出他對於朝廷派任其各項官職的滿意度。
當陽明快到贛州前,來到萬安,人在贛江的船上,卻看見眼前有數十艘商船全都停滯不前,陽明派衙役去瞭解情況,衙役回報說:「數百名流賊堵住江面,正在搜刮打劫每艘船,除非交錢納貨,否則不准離開。」王陽明立刻開始首度發揮打土匪的本事,心生一計,聯絡四周數十艘商船,全都整齊跟在自己的船後面,大家排成陣伍,陽明命人高舉自己兩面巡撫牙旗,大家敲著鼓、整齊吶喊,像是準備作戰般,全體划船慢慢前行。
這些流賊本來都是烏合之眾,忽然看見這麼大隊伍嚴整而來,誤認為真是官兵在照管著商隊,嚇得立刻搖身一變,全都乖乖在岸上跪著高喊:「我們是飢荒流離失所的難民,乞求官府開倉賑濟。」華人的生活世界充滿著虛實真假混淆在一團的現實。這批流賊講得話,何嘗不是字字屬實?
陽明船停靠岸,命令人曉喻這些流賊說:「本撫到贛州就任後,會立刻派官員到這裡輔導你們安居樂業,你們要按照各自生活的法則來行事,不要胡作非為來擾民,自取被誅殺剿滅。」這群流賊聽到陽明斬釘截鐵的語言,都被震懾住,嚇得一哄而散趕快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