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大溪老街時,很多人會錯過了離老街不遠,在大溪橋旁的「大慶洞」,大慶洞口見證了一個文化的興衰,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回憶。圖/閒書生
文/閒書生
路過大溪老街時,很多人會錯過了離老街不遠,在大溪橋旁的「大慶洞」,大慶洞口見證了一個文化的興衰,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回憶。
放慢腳步,走過洞口,你會感覺到強烈的心靈悸動,而這悸動來自於大溪的悲歡與驚喜。多年以前,大溪是一座古老小鎮,在河運興盛的時代,大溪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桃竹苗地區農產品與日用品也都藉由大溪轉運。
大溪,為淡水河內河航運的終點港埠,後來,因為大漢溪溪水日衰,又溪水引入桃園大圳,航運終告停止,運輸由公路、鐵路取代,於是,大漢溪上建立了公路橋梁;而昔日的大慶洞是熱鬧的,往返於中壢─大溪、桃園─大溪的客運班車,或其他的轎車、貨車、機車,甚至是腳踏車,都要經過當時大溪舊吊橋。由於是戒嚴時期,加上先總統蔣介石經常穿越大溪吊橋,穿越大慶洞,前往角板山度假,大溪舊吊橋的橋頭兩側,還有憲兵站崗呢!
最早的大溪舊吊橋為日治時代於1935年所建,是一座雙橋墩鐵索吊橋,可通行輕便鐵道台車及公路車輛,民國48年(1959),拆除改建並命名為大溪橋。隨著運輸車輛體型的增大,由桃園、中壢進入大溪的大型重車,常被橋頭的大慶洞卡住,造成交通大堵塞,因此另建武嶺橋,由大溪崎腳地區直接穿越大漢溪,避開大慶洞,解決了重車卡住的困境。
大漢溪屬於河階地形,街市比碼頭高,船運興盛時期,為了方便挑夫往來運送貨物,在碼頭邊鋪設了石板坡道。現今,可以從和平老街街尾的「渡船頭咖啡」旁,沿著石板道往下行走至大慶洞;緩步徐行,清風撲面而來,一如久遠的繁華悄悄貼近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