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能在文物展中見到新娘轎。圖/閒書生
文/閒書生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現代人乘坐過轎子的已愈來愈少了,見過一頂紅通通新娘轎的人也不多。而當它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時,很多人不經意在文物展的場合中看見了,反而都會停下腳步仔細瞧瞧。
早期迎親行列十分熱鬧。在紅燈籠導引下,八音繚繞,轎子一頂一頂往女方家前進。第一頂是媒人婆轎,之後是「叔爺」轎,如女家配置有奴婢者,回程時會緊隨叔爺轎之後;再來就是新郎、新娘的花轎,最後是扛著聘物的扛工,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朝女方家而來。然而這種熱絡的場面,也隨著道路的闢建與車輛的普及逐漸消失了。
早期的婚禮過程繁複,制定了一套婚儀稱為「六禮」,包括納采(說媒)、問名(探問生辰八字)、納吉(定親)、納徵(下聘)、請期(通知女方結婚之日)、親迎(迎娶)。如今由於電腦與手機的普及化,現代人相親的機會不多,自由戀愛的男女可以自行決定終身大事,待雙方要結婚了,才告知父母或直接到法院公證結婚,省去了許多繁瑣之事。
據文史工作者沈筠說,「問名」亦即議婚,也稱為「問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於男家,男方將庚帖置於神前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內如家中平安無事,再將男方的庚帖送至女方家;女家接受後,將男女的「八字」分別放置在大廳神佛前三天,若雙方家中均安,則是好兆頭,接下來就可以議婚。
「納吉」即小聘,現代人多已簡化了這項習俗,知道這件事的人也變少了。「納徵」俗稱訂婚,納徵後,夫妻名分就訂下來了,男方會請擇日師選定良時吉日,煩請媒人婆轉達女方,徵求同意;如果女方同意,雙方則開始準備嫁娶的事宜。
以前當新娘上了花轎後,迎親行列起程,迎親隊伍就在八音的喧囂中回到新郎家。科技化時代,現代人已不再迷信八字;而當轎子被轎車取代後,迎親的儀式也簡化多了,沒有了八音的喧鬧,也沒有浩浩蕩蕩的人潮,一切從簡之下,讓婚禮變得更貼近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