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長候友宜出席新北校長會議時,希望國小校長在連績假期前不要發放成績單,以減少家暴。
此舉看似為小學生請命,但細看候市長的理由,是因為連續假日若學生受到家暴,被施暴之處可能在假期後就不易看到。所以家長害怕虐童被發現,學校在非連假前發成績單,家長就不會看到成績單,不滿意考試成績而施暴孩童。
候市長的用意良好,但他應該更清楚呼籲家長不要因成績問題而對自己小孩有家暴行為。不僅不要因成績對小孩有肢體暴力行為,更不要有語言霸凌行為,此舉對小孩心靈成長影響更大。
考試成績是評量小孩學習狀態,以知其學習困難與不足而尋求改善補救之用,成績並非是用來判別小孩能力資質,更非是以此來區別是否比其它小孩聰明或愚笨之工具。
當學生拿成績單回來時,一些家長只在乎是否滿分,若沒有一百分就會責問學生為何考不好?往往會以一分之差來否定其它九十九分的學習成效,逼得小孩只在意分數,而不真正關心自己學到什麼,哪些學不會。
在古希臘蘇格拉底被神喻為最聰明智者,蘇格拉底卻說:他比別人聰明之處只在於知道自己無知之處。真正聰明者乃是知其無知,而不是只知其所知,現在學校的成績單所顯現出來的只是其所知而已,若無法知其無知之處,則知識是無法成長。
人類是因其無知而求知,才會有文明的進步與知識增進,小孩子亦是從無知的好奇中去探索世界,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所以他有無限可能去填滿自己人生成績單,這個成績單永遠不會滿分,也因此才有動力去尋求更好成績,否則就會停滯在自以為滿分階段。
在教育制度開始以考試成績選填志願時,就讓家長、學生和教師開始斤斤計較分數,一分之差,可能就選不到第一志願。計較考試分數的結果,家長們也就以此來要求自己子女,甚者會因成績問題,對自己小孩責罵施暴。
現在的父母不太敢對自己小孩肢體暴力,因為容易被察覺;像候友宜市長所言,因成績被肢體家暴的應該少之有少,但相對地給予小孩語言責罵或是冷言冷語等看不見的心靈暴力及精神壓力,卻較為多數且令人更憂心,因為這些小孩的心靈受虐往往是教師所無法察覺,更無關成績單是否會在假日被看到才引起家暴問題。
成績單與家暴是否有直接因果關係,尚無定論,但是成績影響到家庭親子關係卻不容否認,父母關心孩子成績本是天經地義,但不該以成績好壞來論定孩子成敗,反而應以無知之知教導孩子從不會中學習,看到孩子考試分數不佳,無需責備打罵,而以關切之心了解其學習困難所在,每個孩子都有不同能力與資質,發揮所長補其所短,強化孩子努力求知能力,培養孩子以學無止境的自主學習力,方可走出自己一片天;當未來出社會後再也沒有學校成績單時,他也能夠交出一張令自己滿意的人生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