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米厄街房屋外牆彩繪。圖/曾依璇
文/曾依璇
巴黎的建築主色調是鴿灰色和米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世紀末的奧斯曼式建築,誠然優雅氣派,卻少了活潑。
繽紛的建築在巴黎並不多,除去以五顏六色水管裝飾的龐畢度中心之外,大概只有位於第12區、里昂車站(Gare de Lyon)附近的克雷米厄街(Rue Crémieux)。
這條小巷全長144公尺,寬7.5公尺,從頭到尾不過35棟建築,幾乎都是民宅,只因每棟房子外牆漆上水彩般的鮮亮顏色,就引來好奇的遊人,成了社交網站Instagram上的常見背景。
克雷米厄街於1865年開通時稱為米佑大道(Avenue Millaud),1897年才改為現稱,有一說指街名來自19世紀的政治人物阿道夫.克雷米厄(Adolphe Crémieux),他的事蹟之一是於1870年起草行政命令,允許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擁有法國公民權;但也有一種說法指街名是為紀念巴黎公社支持者蓋斯頓.克雷米厄(Gaston Crémieux)。
1910年,塞納河暴漲引發巴黎城市史上最嚴重的災情之一,距離河岸不遠的這條街被淹到1.75公尺高,至今在8號建築門邊的牆上,還嵌著一塊紀念牌,寫著「1910年1月28日、29日水災,1.75公尺」。
自1993年起,市府批准克雷米厄街只限徒步通行,同時要求居民重新粉刷牆面,當時很多人選擇粉紅、橙黃等明亮顏色,還加上一些貓咪、翠鳥、花卉等彩繪。
殊不知,到了網路年代,這條街的圖片在社群網站流傳,吸引越來越多觀光客,把整條街當背景拍照,144公尺往往要走上至少半小時才滿意地離開,也有人來拍攝影片。
遊客來來去去,難免給這條靜謐小巷帶來噪音,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陌生人在自家門口張望閒晃,部分居民有抱怨聲音,卻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