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他們正為脫貧而拚 文/記者王新明、駱飛、蔣成 |2019.08.10 語音朗讀 210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17年,剛到團結村不久的譚丹(左六)與部分青年扶貧幹部走村串戶摸底調研。 圖/新華社 張興燚(中)在村民家中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圖/新華社 貴州省石阡縣大坪村,左艷(中)在貧困戶家了解危房改造情況。圖/新華社 陳旭楠在查看扶貧產業。圖/新華社2017年,剛到 小寨關村不久 的崔亞華在田 間地頭與村民 交流,了解產 業發展情況。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新明、駱飛、蔣成 廣袤的貴州高原,群山莽莽,林峰蒼翠。千百年來,與山石相伴的人們,困羈於此,勃發於此。儘管連綿群山如鎖鏈一般束縛著一代代山裡人,但踏山而行,攀岩而立,一直是他們抗爭貧困命運的吶喊與行動。 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一股青春的力量湧向大山,他們大都是風華正茂的「八五後」、「九○後」,從學校到農村,從機關到基層,從沿海到山區,這些年輕人與村民一起,在石頭縫裡覓產業,在十萬大山間謀出路。 一路連續過五關 一個個村寨嵌在苗嶺褶皺間,丹寨縣也改村就是其中一個。這是一個「錦雞苗」聚居的村落,生活在此的苗族群眾不僅著裝像漂亮的錦雞,還模仿錦雞跳舞。 綠水青山,歡歌笑語,多年來卻被貧困封鎖。「我來這裡就是要和村民一起戰貧鬥困。」陳旭楠說。 這位來自貴州省政府辦公廳的「九○後」駐村幹部,從二○一八年三月至今,一年多時間裡,連續過了「五道關」:「語言關」、「飲食關」、「思想關」、「身體關」、「勞動關」。 「我從小生活在沿海城市,對農村和農民都很陌生。飲食一直比較清淡。」陳旭楠說,一到村裡,幾乎每頓飯、每道菜都放辣椒,駐村不久牙齦便因上火而血腫。 但陳旭楠咬咬牙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 也改村共有二百零八戶,散落在山間、林間,一年多時間裡,陳旭楠跑遍了每一戶。從怕辣到吃辣,從微辣到很辣,他適應了村裡的生活。 過了「飲食關」,他從「滴辣不沾」到「無辣不歡」;過了「語言關」,他從聽不懂到會講方言;過了「勞動關」,他從「五穀不分」變成「半個農民」。 提起第一次召開群眾會,在紫雲縣小寨關村幫扶的南方電網公司員工崔亞華至今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駐村的第三天,我第一次主持群眾會,全村有一百七十八戶參加。會前我做足了準備,在台上用普通話講了兩個多小時,但大家幾乎沒什麼反應,這時我才發現自己距離群眾有多遠。」崔亞華說。 從此,這個二十九歲的山東小夥子每說一句普通話,便會學習一句相應的方言。兩個月下來,崔亞華的貴州話愈來愈地道,與村民交流愈來愈順暢,感情也愈來愈深。 一頂草帽下,一張黝黑的臉龐和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褲腳挽到膝蓋,一口流利的方言。初見崔亞華,城裡生活的痕跡已很難在他身上看到。 「度蜜月度到一半,他就去駐村,為這,我很久沒搭理他。」妻子黃寧鈺說,二○一七年十一國慶節,崔亞華把她帶到村裡。看到丈夫簡陋的臥室、身上被蚊蟲叮咬的痕跡,聽著村民親切的話語,一下理解了丈夫,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當夏天光顧山野,滿山的樹木從石縫間伸展出翠綠,守護著山村。這些年輕人就像大山裡的樹,不管處在哪裡,不管條件多麼艱苦,都能落地生根。 溫柔如潺潺小溪 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黔北大地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落。為了生存,一代代村民與貧困抗爭,老支書黃大發帶領村民修建的一條「懸掛」在絕壁上的「天渠」就是最好的見證。 渠通了,團結村的「山門」打開了,但發展致富的路還很長。 離開六個月嗷嗷待哺的孩子,中天金融集團員工譚丹走進團結村,與村民一起尋覓發展路。她和六十多名黨員組成青年扶貧先遣隊,白天走村串戶,晚上開會研討。 「只有把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才能找到精準幫扶的路子。」譚丹說。 依山傍水的團結村生態良好,發展鄉村旅遊潛力大。譚丹和大夥經過多次商量,決定發展鄉村旅遊。露營、親子遊等旅遊項目在村裡落了地。 夏天,團結村稻田裡魚兒正肥。「抓魚比賽正式開始!」隨著親子活動組織者一聲令下,來自貴陽市一家幼兒園的家長和孩子們紛紛下田抓魚。 頓時,秧苗移栽後的水田裡泥水飛濺,隨處可見大手牽小手的身影,歡聲笑語響徹山間。 旅遊熱起來,村裡的人氣也跟著旺起來,村民們種植、養殖的農特產品也備受遊客喜愛。 於是,譚丹與村民們商量擴大產業規模,在村裡規模化養豬、養蜜蜂。如今,一萬多頭黔北生態豬、一千五百箱中華蜂等特色項目為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今年三十歲的張清凱是三穗縣台烈鎮頗洞村聯合黨委第一書記。剛來駐村時,在村民眼裡,張清凱「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他們有話不願意跟張清凱說,發展產業積極性也不高。 村裡鼓勵村民以土地、資金或勞動力入股合作社、抱團發展,但有些村民卻懷疑是非法集資,有些則害怕投了錢打水漂。 張清凱和合作社管理人員商量後決定,合作社不出成果,不管多長時間,大家不能從合作社拿一分錢報酬。 「我們入戶做工作,消除村民的後顧之憂。」張清凱說,大夥發展的勁頭足了,短短幾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人民幣五千多元增加到一萬五千元以上,除需兜底的貧困人口外,其餘群眾已全部脫貧。 如今已是大陸3A級旅遊景區的頗洞村,每年吸引遊客約十五萬人次。「連外國人來看了都說我們這裡風景好。」村民潘年花說。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上海新時尚 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下一篇文章 橫越天山 揮灑熱血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