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探訪神農架 文/記者吳植、李思遠 |2025.09.06 語音朗讀 9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工作人員在神農架林區木魚鎮一家民宿前台忙碌。圖/新華社2022年拍攝的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一景。圖/新華社隨著神農架天然林砍伐全面停止,生態旅遊業逐漸興旺,「野人」文化成了神農架旅遊的重要名片。圖/新華社金絲猴在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山林中活動。圖/新華社一名村民將菌棒送至天麻種植區。 圖/新華社神農架林區中蜂養殖實訓中心,工作人員查看蜂箱內蜜蜂狀態。圖/新華社 文/記者吳植、李思遠神農架,這個名字本身就像一道謎題。在這片橫亙於中國大陸腹地的原始祕境裡,時間似乎以不同的速度流淌。第四紀冰川時期的孑遺物種在此蟄伏,新一代護林員的紅外相機捕捉著金絲猴躍動的軌跡。為探尋野人之謎,一個由幾名青春面孔組成的科考隊走進神農架原始森林。他們在人跡罕至的群山中迷失了方向,又在鋪天蓋地的暴雨中誤入熊洞,命懸一線。這時,一個大猩猩模樣的「山鬼」出現,為營救人類與熊群殊死搏鬥,獻出了生命。這是大型情景劇《祕境神農架》中的情節。在旅遊旺季,來自大陸各地的遊客把位於神農架林區木魚鎮的炎帝大劇院坐得滿滿當當。演出落幕,許多人意猶未盡,仍就神農架到底有沒有「野人」、劇中的「山鬼」是不是「野人」而爭論不休。佝僂身子健步如飛地處鄂西北,東接荊山,西依秦嶺,南濱長江,北臨漢水,神農架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三大「招牌」於一身。這裡有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區,保存著大量第四紀冰川時期的植物「活化石」,也是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家園。而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流傳千百年的「野人」傳說。古代典籍早有關於這一地區「野人」的記載。《山海經》中描述:「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也提到這種奇異動物:「長丈余,逢人則笑,呼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民間傳聞也頗多。在當地老人的講述中,「野人」是身高力大、佝僂著身子卻能健步如飛的生物。一九六○、七○年代,隨著神農架森林資源開發進程加快,「野人」目擊報告激增。古人類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王善才自一九七四年開始研究神農架「野人」。現年九十歲的他說,上世紀以來,稱見過「野人」的人有四百多個,包括當地農民、工人、軍人、公務員,也有記者、探險家和遊客。這些目擊事件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一九七○年代末到八○年代初,科學界先後三次組織對神農架進行大規模科考,並成立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會,發現了奇異毛髮、腳印等間接材料,但始終沒有找到「野人」存在的直接、確鑿證據。帶著對「野人」傳說的探究心,記者在木魚鎮香溪河畔一家民宿尋訪到了七十六歲的袁裕豪。這位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的老人依然保持著軍人的挺拔身姿,雙目炯炯,聲音洪亮。他的人生經歷與神農架的傳奇緊密相連。他曾憑一手好槍法,兩次參加鄂西北奇異動物科學考察隊;一九八七年,隨著《湖北省神農架自然資源保護條例》出台,他又成為神農頂火情瞭望塔的首任哨兵。談起一九七七年的一次難忘遭遇,老人的語氣裡依然交織著自豪與遺憾。「那是下午四點左右,陽光蠻好,我們幾個同時看到遠處山坡上有一個『不標準的人』,它全身棕色,勾著腰,兩腿直立行走。隊長叫我準備開槍……最後又說暫時不准開槍,結果那個傢伙跑了。我們趕緊追上去看現場,根據比照,感覺它大概有二米二那麼高。」野人極可能不存在進入二十一世紀,「野人」目擊報告仍未間斷。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羅永斌是其中一名目擊者。他告訴記者,二○○三年六月的一天,他與同事乘車在二○九國道天門埡下的一段路上遭遇一個「人形動物」。「它全身灰白,雙臂彎曲下垂,行動迅速,眨眼工夫就從我們視野中消失了。」大家立即下車追尋,在路下叢林中發現五、六個腳印和踏倒的雜草、折斷的樹枝。他們對這些痕跡進行採集、拍照,最大的腳印有三十公分長。至今,神農架是否有「野人」仍存爭議。不少長期在神農架生活、工作的人和一些研究者認為,因典籍和目擊較多,究竟有無「野人」,不可輕易肯定或否定,重在實地考察。質疑者指出,一個物種的生存、繁衍需要一個群落,而迄今一個神農架「野人」的活體都沒有發現,屍體和骨骼也不曾發現,基本可以斷定不存在這種動物。花費大量人財物去追蹤「極可能不存在」的「野人」,還不如投入資金做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建設。由於反對聲浪和資金問題,新的大規模科考未再啓動。而隨著神農架天然林砍伐全面停止,大量居民從自然保護區遷出,不再以砍樹、打獵為生,而是轉而從事生態旅遊業。北緯31度的綠色奇蹟金絲猴見證生態修復六座海拔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傲然屹立,三百一十七條河流如血脈般縱橫交錯,三點五公尺厚的溼地泥炭層記錄著一萬六千年來的氣候變化……神農架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複雜多樣的地理地貌,孕育出了舉世罕見的立體生態系統。這裡被譽為「北緯三十一度的綠色奇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認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點,幾乎囊括了從日本到喜馬拉雅、從漠河到西雙版納的所有代表性動植物物種。但由於交通閉塞、行政分散,神農架曾長期鮮為人知。直到一九六○年代初,為滿足國家建設對木材的需求,近萬名工人從鄂西的興山、房縣兩地出發,從南北兩側同時向神農架腹地進軍。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沉寂千萬年的原始森林第一次向世人敞開懷抱。祕境中的生命奇蹟如今的神農架國家公園,以一千一百七十平方公里的廣闊天地,涵蓋了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溼地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等十一類保護地,構建了「空中有飛機、山上有哨所、路口有探頭、林內有巡護」的現代化生態防護體系。走進神農架國家公園信息管理中心,科技賦能的生態保護圖景徐徐展開。智能監測螢幕上,遊客流量、水電生態流量、巡護員軌跡等數據實時一目了然。部分核心地帶還構築了電子圍欄,任何未經許可的闖入都會觸發預警。「日常巡山時,經常能遇到野雞、野羊、白冠鹿等動物。」管理人員指著監控畫面說,在遍布林區的野外紅外相機鏡頭裡,白冠長尾雉、亞洲黑熊、紅腹錦雞、鬣羚等更多珍稀生靈更是頻頻「露臉」。這些影像資料為科研保護工作提供了一手數據,也讓世人得以窺見這片祕境中的生命奇蹟。茶葉中藥與養蜂業在海拔二千公尺的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晨曦中,成群的金絲猴或在樹梢嬉戲,或在溪邊飲水,或相互理毛親暱。作為神農架旗艦物種,金絲猴種群的復興見證了生態修復和物種保護的成效。金絲猴保護專家黃天鵬欣慰地說,低谷時期,神農架金絲猴只有五群五百多隻,現在有十一群一千六百多隻,棲息地面積從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增至四百多平方公里。從神農架林區政府所在地松柏鎮出發,沿蜿蜒的神武旅遊公路向南行駛,接近木魚鎮時,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巨大的茶園沿山勢鋪展開來,在陽光下泛著翠綠的光澤。林廷洪經營的青天袍茶旅綜合體就坐落在這片茶海中。得益於晨霧暮靄的滋養,這裡出產的茶葉品質上乘,深受遊客青睞。中草藥產業是神農架最具特色的傳統產業。目前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一千餘公頃,建成高標準基地六百餘公頃,帶動二千餘戶農戶增收。而養蜂業是另一項富民產業。神農架蜂群數量達四萬餘群,年產蜂蜜三百多噸,特色蜂蜜產值超過人民幣上億元。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二次發掘】復原生活場景 揭開神祕面紗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⑱2025.08.3102華裔投手唐天賜 MLB初登板旗開得勝2025.08.3103【蒔花物語】小胖葉療癒魔法 多肉新手變身綠手指2025.08.3104海鯤號、小神盾 建造計畫延宕2025.09.0105貓熊圓圓 喜迎21歲2025.08.3106麻荖漏步道 恢復開放2025.08.3107世界盃青少年巧固球賽 中華隊奪冠2025.08.3108印尼反貪腐示威蔓延 民眾火燒議會大樓2025.08.3109【綠色足跡】鹽水溪散策2025.08.3110天外奇蹟 飛行屋藝想世界2025.08.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二次發掘】復原生活場景 揭開神祕面紗【考古的故事】三星村裡的古國城邦創新讓南潯不再「難尋」【文創之旅】南潯古鎮 古今交融獨特風景【大陸產業發展】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見證西夏王朝 融入佛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