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出入君懷袖 動搖微風發 (上)

文/陳牧雨 |2019.07.30
7048觀看次
字級
中國的扇子起源甚早,商代就已經有了扇子的雛型。文與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中國的扇子起源甚早,商代就已經有了扇子的雛型。《詩經.爾雅》中有:「以木曰扉,以葦曰扇」的記載。另外,根據傳說,舜帝為廣開視聽求賢,製作了「五明扇」,這種扇子古稱為「箑」,其形如「闔」(《說文》:闔,門扇也),由他人手持,立張如門,以示開門求賢之意。

到了殷周時期,出現了使用山雞尾羽製成的「雉尾扇」,這種長柄扇用於貴族儀仗,為出行遮塵納涼,並可用來彰顯統治者的威嚴或作為禮儀的工具之用,故被稱為「儀仗扇」。

當然,扇子後來的發展,還是以招風驅暑為其主要的功能。至於製作扇子的材料,剛開始,則以大自然容易取得的材料為大宗:比如羽毛、蘆葦、棕梠葉等。後來則發展出綾絹等材質,到了隋唐時出現紙質,後有、竹編、麥桿、牙骨等等材料也加入,並常常運用刺繡、書畫、雕刻藝術作為裝飾,各盡其妙,在中國的歷史裡,發展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品類。

羽扇

古時候羽毛是最易獲得的製扇材料之一,所以羽扇出現甚早,文獻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的說法。在古代文學中,羽扇也常與綸巾、芒鞋相提並論,象徵著名士之蘊藉風流以及隱士的高潔情操。

晉代陸機曾經寫了〈羽扇賦〉,專門頌詠羽扇:「……其(羽扇)在手也安,其應物也誠;其招風也利,其播氣也平。混貴賤而一節,風無往而不清。發芳塵之郁烈,拂鳴弦之泠泠。斂揮汗之瘁體,灑毒暑之幽情……」。所以,魏晉時期的明士,喜歡邊搖著羽扇,邊談今論古,或折衝談判,或指揮作戰,皆隱隱有仙風道骨的風韻。

其中最著名的的自然是諸葛亮,手持羽扇成了他鮮明的標誌。不過根據蘇東坡的〈赤壁懷古〉詞中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湮滅……」這樣的句子,可見周瑜也喜歡戴綸巾、搖羽扇,羽扇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

另外,西晉末年,陳敏叛亂,占據江東,顧榮手執白羽扇,麾軍擊敗陳敏,也是很有名的故事。

而羽扇中,有用丹頂鶴毛羽製成的扇子,色白質輕,很受文人所喜愛。梁簡文帝、庾信,以及張九齡、李白、白居易、蘇軾等人,都有相關詩賦歌頌「白羽扇」。如:李白〈夏日山中〉:「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詩中在在顯現出了李白豪放不拘的灑脫性情。

棕葉扇與蒲葵扇

扇子以兩片棕樹嫩葉為編結而成。棕櫚樹葉在紹興也稱作為棕竹葉,所以這種扇子也稱作棕櫚扇或棕竹扇。在當地,這種棕葉扇還有一個非常美麗而響亮的名字:「韓妃扇」。

根據傳說,隋朝榮王楊白逃亡至新昌隱居,其妃子韓妃在流亡途中自殺殉國。榮王的後代在此繁衍興盛,現在新昌一帶以製作棕葉扇聞名,當地人為紀念韓妃,將扇子取名為「韓妃扇」。

蒲葵則是另一種南方常見的喬木,以蒲葵葉製成的扇子稱為「蒲葵扇」。廣東新會所產最為有名,質輕價廉,為一般普羅大眾所喜愛。

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曾提及:「蒲葵風最美,勝於他扇。」清末王闓運亦有詩:「蘇杭細絲京都工,世人爭買誇玲瓏。寧知輕盈滿懷月,不及蒲葵大扇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