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過去曾發表過多篇關於人口變遷,少子女化、家庭型態多元的社論。有鑑於家庭組成與功能的改變,引發出種種問題與悲劇,再就家庭問題稍做申述。
在傳統社會,家庭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構成基本單位,具有生育、養育、教育、生產、娛樂、養老、儲蓄、保險、喪葬等多種功能。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整個生命過程中,基本需求幾乎都可以從家庭中獲得滿足。
由於家庭必須提供這麼多種類的功能,滿足這麼多樣的需求,成員人數不能太少,愈多愈好。這便是何以追求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甚至於重男輕女的原因。
重男是因為娶媳婦是增加成員,嫁女兒是減少成員,前者預期戶量能擴大,後者反是,左右了兩性平等的關係,更深化了對女性的歧視。
近年社會變遷急速,戶量快速縮小,工作場所和居住場所分離,教育普及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女性的教育與文化水準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其勞動參與率與生產力。結婚年齡的延遲,養育與教育子女的負擔沉重,加上個人對職場的升遷,自主與自由生活的渴望,使戶量加速縮小。
考察各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戶量,都普遍縮小;歐洲、俄羅斯、亞洲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中國、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和台灣都是。估計目前台灣平均戶量不足三人,台北市二點六人,高雄市二點七人。由戶的構成來看,已多樣化了,有傳統的有血緣關係的成員盡可能不分家的大家庭、折衷式家庭、核心家庭、小家庭、單親家庭、單身家庭、同性家庭、同居家庭、團體家庭。
戶量的縮小與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原有家庭的功能逐漸消失,過去由家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現在必須向家庭以外尋求,不是向企業購買,就是要政府提供。
而滿足新型態家庭所需求的,也大大不同於往昔。個人、家庭、企業、組織、政府都要揚棄傳統的觀念,改革過去的做法,建立新的制度,創造新的產品、推出新的服務。
政府要加強工作權、休息權、進修權的保障,讓每一個個別孤立的個人可以安全、健康、愉悅的活下去;由於個人已經失去了原本由家庭成員間的相互保險功能。對於疾病、傷害、資遣、退休、養老等需求,都要妥適的設計規畫,以謀完善的照顧服務。
企業組織必須轉換經營的方向,以適應各種新型態家庭的需要,住宅不能兩房一廳的標準化,只適合核心家庭居住;要便利老人、病人、身心障礙者、嬰幼兒、孕婦;各種供應處理私人事務、傳送、通訊、接待、聚會、運動、娛樂活動等各種不同家庭的需要。
在無奈中益趨疏離的個人,要學習自主不依賴、獨自生活的能力。改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擴大關愛的範圍,超脫自己屬性的限制,拓展學習、友誼的範圍。能欣賞他人的優點與長處,樂於與人相處合作,歡喜奉獻心力於他人,使自己成為對人有用且受歡迎的一份子。要及早明白一個人不管已婚未婚,最後都是孤單一人,所以還要學習那最困難的功課: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