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125

星雲大師 |2019.07.02
1686觀看次
字級
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舊情的懷念,是對恩義的回報。圖/普存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這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
2001年6月15日,星雲大師應邀到成大醫學院講演,除了發表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並針對「臨終關懷」問題,與二百多名師生進行座談。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錄。


【問】生死問題,古今皆然,但是「臨終關懷」何以直到今天才成為當代的社會問題?到底「臨終關懷」的意義是什麼?請大師開示。


【答】「臨終關懷」(HOSPICE),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新興學科,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倫理、哲學、道德等各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
「臨終關懷」一般又稱「安寧療護」、「安寧照顧 」、「緩和醫療」等,所照顧的對象以罹患癌症等重病,經醫師診斷確定無法治癒而瀕臨死亡的臨終患者為主。病患可以住進醫院的「安寧病房」,也可以在家中由醫護人員「居家照護」;不管是居家照護或住進「安寧病房」,並不意味著等死,一樣能受到完整的醫療服務,只是所做的醫療並不一定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臨終關懷」所強調的是「四全照顧」,也就是:
第一、全人的照顧:全面照顧到病人的身心狀況,而非只針對他的病況或某一器官來醫療。
第二、全家的照顧:幫助家人及親友學習照顧技巧,並協助家人一起面對親屬即將離去的悲傷。甚至病人往生後,家屬的心靈輔導,也是安寧療護的工作範圍。
第三、全程的照顧:除了陪伴病人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乃至病人往生後,輔導家屬度過低潮期也是臨終關懷的範圍。
第四、全隊的照顧:結合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法師、牧師、神父、修女、義工等成員,提供最完整的身心療護。
值得一提的是,人在臨終時,特別關心死後的去處,因此佛教的淨土思想、三世輪迴、生命不死、因果業報等道理,此時都成為病人與家屬最佳的心靈救護。
尤其在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命」,這是醫生唯一的使命;其實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醫學再怎麼發達,人終究還是免不了一死。所以面對罹患重症、瀕臨死亡的病人,如何透過醫療和信仰,幫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夠活出「有品質的生命」,這才是臨終關懷的最大目標。


廣義的死亡教育


「臨終關懷」起源於英國的西西里‧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她在1967年於倫敦創辦了全世界第一家對癌症末期病人有特殊服務方案的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之後得到英國女王的大力資助,成為教育示範中心,接著分布到全英國。8年以後,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的一組人員到美國,幫助美國建立了第一個有安寧療護的醫療機構。
1990年2月,台北馬偕醫院淡水分院成立了全台灣第一家「安寧病房」;同年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為全世界第18個有安寧照顧組織的國家。
目前在國外,由於人口老齡化、人們對有尊嚴的死亡之關注,以及各種機構在臨終方面費用的增加,使得臨終關懷的發展極為迅速。反觀在台灣,一直到近年來由於現代人罹患癌症的人數愈來愈多,而多數癌症患者到了後期都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所以需要住進安寧病房接受緩和療護,這時「臨終關懷」才普遍受到大眾的重視。
根據台北馬偕醫院安寧緩和醫療教育示範中心主任賴允亮引述一項統計說:「台灣地區癌病死亡之人數自民國71年(1982)起即占死亡人口第一位,爾後癌病死亡人數節節上升,例如1986年(16558人),1991年19628人,1993年22323人,1994年23240人至1995年25841人,1996年27961人至1997年29011人,其中大多數的人皆應接受安寧療護。」
根據賴主任的估計,若以每10萬人就有100至180人罹患癌症來看,每年至少有10500至18900人需接受臨終關懷的安寧療護。而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郭正典則認為,台灣每年有11萬病人需要臨終照顧。
其次,國內對臨終關懷意識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隨著社會結構變遷,現代家庭已由過去三代同堂、五代共住的大家庭,轉型為人口簡單的小家庭;居家環境也由寬敞的三合院、四合院,轉為坪數不大的公寓大樓。所以現代人生時固然「居不易」,死了停靈也是一大問題;甚至不僅在大樓的住家不好死,留在醫院也不能安心,因為醫院的病房費用昂貴。即使有錢人住得起醫院,多數人也不歡喜孤零零地死在機器與管線圍繞的加護病房中,因此「安寧病房」便隨著時代的需求應運而生了。 
再者,現代人由於從大家族轉型為小家庭,大家平日分居各處,親情愈來愈淡泊,所以當一個人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應該鼓勵子女對至親家人給予一些臨終的關懷與照顧,如過去的病榻守夜、侍奉湯藥,以恪盡人子之道,這是值得提倡的好事。
總之一句,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舊情的懷念,是對恩義的回報。現代醫學發達,雖然有助於延長人類的壽命,但是老人問題、社會老化等現象,都讓舉世倍感壓力,所以對於臨終關懷的辦法紛紛出爐。例如,預約淨土、生前契約、儲蓄養老、預立遺囑等,使得社會一下子延伸出許多新興行業來,安寧照顧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命終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而是對廣大社會大眾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談。
因為有生必然有死,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面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準備,尤其是精神與生理上的準備。
即使說「臨終關懷」是針對即將死亡的病人所做的關懷,也不應該只是在安葬遺體、處理完後就算結束,而應該對其精神事業,及其後代子孫繼續給予應有的幫助,讓其「死得安心」、「死得瞑目」。所以「臨終關懷」不在於關懷生命活得多長,也不只是關懷死時的情況或死後的安葬問題,應該關心的是死後的去處,死後的安心,這才是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所在。(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