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桂格接受日本丹羽療法後,全身肌膚一度宛如「重獲新生」。
圖/桂格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面對難纏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同流派的治療方法,堪稱南轅北轍。台灣目前以西醫為主導,病友協會對於中醫大多提倡盡量少用甚至不用類固醇與抗組織胺的療法,持保留態度。
不過,近年來,也有許多台灣與香港的中重度異膚患者,特別搭飛機去日本,進行所謂「丹羽療法」。
位於日本四國的高知縣的「土佐清水病院」,在各國異膚患者中享有高知名度。他們強調以類固醇發明前用來治療溼疹相關疾病的古早成分藥膏,搭配類固醇修復皮膚,再利用天然食物發酵成分來降低類固醇的副作用,在治療期間讓患者皮膚恢復到「正常人」水準。
今年剛滿三十歲的桂格,從有記憶以來就有異膚病史,只是不嚴重,簡單擦藥即可。直到念研究所時期,因為壓力症狀變嚴重而開始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也呈現每幾個月「固定復發」的循環,迄今將近十年。
桂格說,自己總是乖乖遵循醫囑擦藥、服藥,因為醫師從未提及要做「類固醇減量」或相關注意事項,一直到她結婚、準備懷孕,才驚覺要開始降低對於類固醇與抗組織胺的依賴,於是找中醫作溼敷戒斷,但反彈爆發嚴重,甚至癢到失眠,還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不但住院數周還因感染MRAS(抗藥性黃金葡萄球菌感染)開刀。
在積極「備孕」的時間壓力下,桂格選擇了類固醇減量,甚至有機會可以恢復到不使用類固醇的「丹羽療法」,不論這種療法是「浮木」或「福音」,她都想試試看。
當治療十日出院時,病患桂格全身肌膚宛如「重獲新生」,但一段時間後,患部的轉移發癢與乾燥,仍有待她重新找出適合自身皮膚的油水平衡。因為,出院後回到台灣,除了需要對抗空氣中的PM2.5,面對處處美食誘惑,仍要嚴格控制飲食,實為一大挑戰。
亞東醫院專長過敏免疫的兒科主任陳家駿認為,「丹羽療法」的效果尚無科學實證支持,如果只是強調個案,既不科學也不客觀,除非進行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則說,醫師很反對這種「假科學」、「假醫學」,他比喻「這就好像氣象預報是氣象局專業的科學工作,但有人說他有超能力可以預測颱風動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