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復提供
文/陳復
語畢,陽明捻著鬍鬚笑了,心想:這廝沒白跟我在鬼門關前的龍場驛混過這一回,能從「臉圖」的角度再拼回「地圖」。冀元亨恍然大悟說:「如果人的位置擺對了,整個世界就跟著擺對了。心即是理,我又何須外求呢?」陽明聽著點點頭。
其實,這段對話的詳細內容已不可查考,後來《王陽明年譜》只簡單俐落記載當年龍興寺內這群師弟間「使靜坐密室,悟見心體」。
下山後,他接著星夜兼程趕路,於正德五年(1510)三月抵達廬陵縣。廬陵縣衙門在城南的歐家祠路,出南門往東有個白鷺洲,洲上的白鷺洲書院由南宋淳祐元年(1241)吉州知軍江萬里創建,和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與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並合稱「江西四大書院」。陽明很樂得恢復官職的第一站就來到廬陵縣,儘管擔任縣令只是個七品官,但能來到風光明媚的廬陵,還能來到白鷺洲書院講學,實屬快慰平生!
當我們今天來到江西省吉安市,能看見在城南二十五里有青原山靜居寺,寺內右側曾有個青原書院,那就是陽明曾講學的地點,他還在寺內手書「曹溪宗派」四大字,落款寫「樂山居士王守仁書」,王大人何時竟然變成「樂山居士」了?
各位看官別誤會,王哥是一位「後現代的大儒」,他會隨時跟著心念流轉解構再建構,這只是他信手拈來想到《論語.雍也》裡孔子講「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他不是那位愛講「大靜生大動」的王守仁嗎?那當然就是「樂山居士」囉!
各位看官或許還會想接著問:「陽明自稱『居士』,是否表示他已皈依我佛?」其實,如果你查閱南宋時期吳曾撰寫的《能改齋漫錄》:「居士之號,起於商周之時。《韓非子》書曰:『太公封於齊,東海上有居士狂矞、華士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云云,則居士之由來久矣。」這段話裡面有徵引《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的文字,原文接著還有「吾無求於人」這行字,意即只要是生命能獨立於世無求於人,就是「居士」。
不過,各位看官請千萬不要誤認他來廬陵養老,生活悠閒愜意,廬陵是個「文明城市」,鄉親父老知識水準很高,早在北宋與南宋時期就已經俊傑輩出,譬如歐陽修、周必大、楊萬里與文天祥都是吉安人,正因人文薈萃,這裡成為聞名遐邇的「訟城」。居民懂法律,長年興訟成自然,每天呈遞到官府的訟狀有八百篇到九百篇,被外面的人視作「腦後插筆」,意思是說隨時準備跟人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