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左)、原著劉慈欣,與觀眾交流。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許曉青
劉慈欣說,與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著力描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不同,科幻文學的特點是描寫渺小人類個體與宏大自然、宇宙之間的關係。
「《流浪地球》中,人類作為整體出現——不是不同個體、種族之間的衝突——即『人類命運共同體』。」劉慈欣說,「我是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創作的,地球是全部歷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個象徵。帶著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達了中國人對故土、對家園的感情和情懷。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現這種情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說,影片擺脫了美式科幻片主導的「逃離地球」範式,獨創出嶄新的「流浪地球」範式,體現了對地球家園的深厚感情。「這種範式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傳承了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神話所代表的保衛自身家園的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像和解決方式。」
八成特效自主完成
因《滾蛋吧!腫瘤君》聲名鵲起的導演韓延,二年前就聽郭帆「吐槽」過籌備《流浪地球》時遇到的技術難題:連一個道具或是場景的預製件都要花很長時間去研究,甚至要在國外定做。「我們的市場太久沒有出現這種『硬科幻』電影了,以至於中國導演拍這樣的題材時,沒有任何工業經驗可以去借鑒。之後我拍《動物世界》也深深體會了一把郭帆所說的工業化差距。」
《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透露,影片約八成特效由中國本土團隊自主完成,另外約百分之二十,則由來自德國、韓國等的多個團隊,支持中國團隊,共同合作完成。
總部位於紐西蘭的特效道具製作工作室——維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也對外透露,為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製作了五套外骨骼裝置,十二套防護罩,以及十九套防護服等。這家工作室早前曾參與《阿凡達》、《攻殼機動隊》等科幻大片的特效道具和裝置設計。紐西蘭工作人員坦言,這是第一次為中國科幻效力,感到特別興奮。這些精密的道具裝置,經歷了「測試開發—服裝裁剪—3D細節推敲—塗裝和做舊—電子數控及組裝」流程。這家工作室還向中方團隊開放了部分研發技術及材料工藝,助力中國本土科幻啟航。
「從科幻電影產業鏈觀察,電影工業占較大決定權,雖然『科幻』只是類型片的一種,但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產出效益十分可觀,中國尚在起步階段。」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認為,當代電影的工業化大生產,與先進製造業的大生產有一些相似之處,即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這意味著在鼓勵本土原創的同時,也鼓勵彼此間的協同合作和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