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暖冬乾旱使得許多果樹花期大亂,包括雪梨、荔枝、龍眼、青梅等開花率大減,連帶影響蜂蜜產量銳減只剩下一成,為七十年來僅見,使果農、蜂農欲哭無淚。因應極端氣候威脅,政府應加速推動《農業保險法》立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輔導農民邁向低碳永續農業。
據美國國家海洋總署統計,今年三月均溫是一百四十年來第二暖,比全球長期均溫高出攝氏一點六度;阿拉斯加、加拿大西北至北亞、中亞等地氣溫異常偏暖,比氣候平均值高出四度。
今年台灣的冬季則是七十二年來最暖,台中市梨山約有八百五十公頃梨園,入春以來梨樹新芽變黃枯萎,原本應開滿梨花的果園,今年只見小花二、三朵。從小在梨山長大的果農大嘆,從來沒見過這麼慘的情形。高雄大樹的玉荷包開花率僅二、三成,為四十年來最差的成績。
回顧去年元月寒流來襲,許多水果包括蓮霧、桶柑、蕃茄、高接梨等,遭霜雪覆蓋、難以開花授粉;漁民養殖的虱目魚、石斑、海鱺等也受遭寒害,損失慘重。忽冷忽熱的極端氣候,農民首當其衝;隨著暖化加劇,極端氣候頻率增加,農委會除了加速發放天然災害救助金與辦理低利貸款,更要輔導農民主動投保農業保險,把災損控制到最低。
以往農民遇到天災,長期依賴政府的天然災害救助金。農委會統計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因天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近一百三十億元,救助金約三十五億元,對農民的幫助有限。為了把損害降至最低,各地農會應多舉辦農業保險相關輔導,協助農民了解保險的機制與重要性,讓天災風險由農民與政府共同承擔。
農業保險自二○一五年開辦以來,許多農民認為保險費率太高,興趣缺缺。國際上,日本的農業保險發展比台灣早,政府補助保費五成,農民自付五成;韓國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合計補助七成五,農民只要負擔二成五;大陸則是中央與地方合計補助八成,農民負擔二成。相形之下,台灣的農民必須負擔百分之六十六點七,政府僅補助三成三,負擔相對較重。
《農業保險法》草案規定,未來農保保費由政府補助一半,農民的負擔相對減輕。而今極端氣候加劇,朝野應加速立法,減輕農民投保的負擔,進一步擴大農保的普及率。
農民必須了解,暖化效應與農業息息相關。溫室氣體排放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農業,農民砍伐森林,耕種、收割、運輸都排放二氧化碳。農民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對環境造成破壞,同時破壞了其他物種的棲地;更使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加劇,農作物生長困難,威脅糧食生產。
面對極端氣候頻仍,政府除了發放天災救助金與推動農業保險,更重要的是積極輔導農民學習如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發展低碳永續的農耕方式,避免使用化學肥料,提高用水效率,邁向循環永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