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蕭瑟的冬天過去了,萬物甦醒,萬象更新,美麗的春花自不例外,競相從寒冬的睡眠裡冒出頭來。首先登場的,當然是梅花。她在寒冬未去、春天初來的時刻,就迫不及待地盛開了。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嚴寒蕭瑟的冬天過去了,萬物甦醒,萬象更新,美麗的春花自不例外,競相從寒冬的睡眠裡冒出頭來。首先登場的,當然是梅花。她在寒冬未去、春天初來的時刻,就迫不及待地盛開了。
台灣最有名的賞梅地點,大概就是南投的風櫃斗與烏松崙吧!這兩個地方的梅樹,既蒼老又眾多,蒼老處槎枒橫斜、綠苔覆幹,甚有可觀;眾多處則滿山遍野,萬卉齊發。多年來,每當元旦左右,梅花一盛開,我都會到烏松崙民宿住個幾天,享受一下「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的清雅意境,以及陶醉在清晨於花香撲鼻的空氣中醒來的氛圍。
然而,由於這裡的梅花是以採收梅子為主要種植目的,所種植的都是食用梅,花都是千篇一律的白色,且花型小。至於觀賞用的梅花,大概在武陵農場早春時,可看到一些。台北中正紀念館有一些宮粉梅,但規模都不夠大,且樹齡都淺,因此也尚未有可觀之處,這是比較令人遺憾的。
年初,友人邀約春天到日本賞花,有鑑於國人到日本都習慣賞櫻或賞楓,因此我提議改個目標,今年到日本賞梅。
這一趟賞花之旅,果然沒讓我們失望,日本的梅花品類繁盛,花色多樣,樹幹蒼勁、枝態優美,近賞遠觀都有勝處。這讓來自以梅為國花的我們,實在感到無比汗顏。
其實,梅花只適合生長在溼冷的地方,在中國只有江南才見得到梅花,長江以北乾燥的氣候是沒有梅花的,因此,自古有「南梅北杏」的說法,如南北朝陸凱〈贈范曄〉詩說:「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詩裡折的花就是梅花,指的是江南的春訊。
不過,日本雖然地處北方,然而因為是島國的關係,氣候不似中國北方乾燥,因此也很適合梅花的生長。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則是宋代詩人黃庭堅被貶至宜州,看到梅花開時有感而填的詞。我想,如果黃庭堅在日本看到盛開的梅花,則更應該有這樣的感概,畢竟日本在古代的中國人眼裡,不僅僅是天涯,同時也是遙遠的海角。日本賞梅,真是應了「天涯也有江南信」的詩意!
日本賞梅的地方,我大致將它們分為三類:庭院花園式、公園式、山野式。這三種皆各有其勝場。
❶庭院花園式:梅花散落在庭院各處,或聚集在庭院裡的花園,規模較小。但也因為數量不多,每棵梅花都經精心修枝與照顧,因此梅幹高古典雅、花枝細緻優美,且與庭院建築或布置相配合,格調清淨典雅頗富文人氣息,與中國古代所謂的「官梅」非常吻合。
❷公園式:梅花集中在一特定園區,基本上每棵梅花也都經過刻意的枝幹整修與造型處理。然而,因為其規模數量遠較庭院式大,因此梅樹往往聚集成林,除了近賞,也很適合遠觀。
❸山野式:有如中國古人所謂的「野梅」。滿山遍野、占地寬廣,以量取勝,梅樹任其自然發展,然而因梅花的特性,梅樹的姿態亦有一定的美感。加上配合山景或河流等自然景觀,氣勢磅礡,同時也如公園式的梅林,遠觀近賞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