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蒙公祠(下)

文/吳鴻霖 |2019.03.04
1329觀看次
字級
蒙公祠(左)永欣寺(右)網路鳥瞰圖。圖/吳鴻霖
蒙恬會介紹 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我搭一○三城鄉公車來善璉,再過四站,就到了終點站善璉鎮含山村。村中卜家圩東山莊,也是湖筆的發源地之一;村莊附近的含山,高約六十公尺,山頂的佛塔──含山塔,建於北宋元祐年間,遠觀直立如筆,又稱筆塔。

台灣和大陸的啟蒙禮,又稱開筆禮,大都在學校、寺廟或孔廟舉行,典禮過程中,小學一年級新生敬拜孔子,而善璉鎮的啟蒙禮,在蒙公祠舉行,小一新生敬拜蒙恬。從蒙公祠大門口左邊海報欄內十一張印刷的照片可知:每年暑假過後開學第一天,善璉小學身穿漢服的小一新生,由父母親牽著走過啟智門。新生自正衣冠,開筆前讀《弟子規》,敬拜蒙恬和老師,再由老師在新生額頭點朱砂啟智,新生擊鼓鳴志,書寫人字,勵志做人。

據說,蒙恬會始於晉代,大門口右邊牆壁上有十四張彩色相片介紹蒙恬廟會。蒙恬是毛筆業的行業神,相傳農曆九月十六日是筆祖的生日,善璉筆工在這天早上聚集於蒙公祠,舉辦祭祀的民俗活動,稱為蒙恬會。廟會的流程:開光、整冠、洗塵、淨身、宣祭文、潤筆、祭祀、焚筆、出會、會酒、看蒙恬戲。

當天,幾位穿著古代兵服的筆工,把頭蓋紅布的蒙恬神像和神座移至蒙恬堂大門口。一位資深老筆工掀開紅布,另一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水擦拭神像臉部和身上的灰塵,老筆工以大毛筆沾擦拭過後的「聖水」,灑向祭祀的人群。傳承人宣讀祭文,眾筆工身背筆包跪地聆聽,讀完祭文,老筆工點燭焚香跪拜領祭。祭祀時,供桌上的祭品有豬頭、雞、魚三牲、水果和糕點。卜氏後裔、湖筆世家、周邊筆廠、三代師徒等人,依次來到堂前,手中拿香和毛筆,祈求筆祖保佑筆業興旺;祭拜之後,筆工們把自己製作的湖筆,投入香爐內焚燒,以謝筆祖之恩。祭祀完畢,神像「出會」後,安放蒙恬堂內原來的神位;與會人員一起吃晚餐喝會酒,蒙恬戲在文化中心大舞台演出三天三夜。

蒙公祠是善璉湖筆行業的圖騰,蒙恬會是善璉筆工精神的寄託,二○○九年被列入浙江省非遺名錄。出會,蒙恬堂前的祭祀儀式結束以後,舞龍、舞獅和蒙恬神像等隊伍從蒙公祠出發,開始遊街,一路上鳴鑼放銃(現在改放鞭炮),經東山莊遶行數十里。沿途筆莊和筆店都會在自家門前,點燭上香迎接筆祖,這種盛況,與台灣的廟會或媽祖出巡遶境相似,十分熱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