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之至】寫生‧造境盧廷清

文/黃長春 |2019.03.05
2994觀看次
字級
盧廷清2009年作品〈初見納木措〉。圖/盧廷清
盧廷清2018年〈金色珠峰〉。圖/盧廷清
盧廷清2004年作品〈坐看雲起〉。圖/盧廷清

文/黃長春

一幅好畫不在於寫實精確得如照片,而是在於「似」與「不似」之間,所繪的是眼前所見,心裡所想,以及存留於心,難以忘懷的寶貴記憶。〈坐看雲起〉、〈晴空雙霸〉、〈初見納木措〉、〈金色珠峰〉、〈遠方〉、〈微風〉等作,是盧廷清的「寫生與造境」之作。是他萃取自多年戶外寫生、登台灣大山與旅遊西藏祕境的美感印象,在理智的經營、選景與上色中,透露著他對自然景物的深切情感與盎然詩意。

放鬆地繪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的這一句話,說明了盧廷清寫生造境的心情。他認為閉門造車無法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應師法自然,勤於寫生,多見識名山大川,從中汲取養分,以培養對於自然萬有的敏銳感受力。因此,他所展現的自然山水既非寫實,亦非抽象,而是造境之下的理想山水,它既不失真,也合於畫家胸中之丘壑。

對他而言,最高的繪畫境界是出於自然,創作者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畫,而觀賞者也能進入他所營造的靜定氛圍,得到舒壓與釋放。他指出,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元代是最高峰,以〈富春山居圖〉為例,當時畫家黃公望已八十多歲,仍雲遊在外,留於山中三、四載,於早晚得暇時,提筆作畫。

「寫實的畫作,過於逼真,刻畫得太用力,易讓人緊張、有壓力,遠觀就能產生驚心動魄之感。但〈富春山居圖〉不是,是很自然而然,欣賞時是放鬆的,零負擔的。黃公望深入富春山,都是從容不迫,有空再畫,直至第四年才完成此作。這種心境很難得,已臻至唐孫過庭《書譜》所言『心手雙暢,人書俱老』的層次了。就連北宋著名的范寬〈谿山行旅圖〉,也都不見如此的舒緩閒適。」

所以,盧廷清感到油畫也能達到最放鬆、最沒有壓力的境界,如〈微風〉一作詩意的表現,吟詠著畫家散步河濱的心情。整幅畫作無強烈光線,一河兩岸的構圖,空靈幽寂;層次豐富的同色系,亦有著墨分五彩的妙趣。視線隨著微風所引起的皺碧鋪紋與樹叢右傾的方向,不斷延伸出去,一幅長卷就呈現於心中了。

心中的記憶

盧廷清,現任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教授,曾參加師大校友團至西藏寫生,〈初見納木措〉是他描繪位於青康藏四千七百多公尺高的鹹水湖泊。他表示,曾至納木措的人,一看就知畫中景象是哪,但卻找不到一樣的實景,相機是無法拍出層次如此豐富的景像。他說:「西藏,一個遙遠的祕境,寬廣、寧靜的大自然,無窮無盡的視野,十多年來給我的印象依舊清晰。我描繪西藏的作品主要是以速寫、拍照、記憶與想像的綜合呈現。」

〈初見納木措〉中,翻過一座五千多公尺的高山就可遠眺湖泊,正面的山是較為平緩的,但盧廷清突顯山的高度與尖聳,使其更加醒目。亦讓觀者的視線,隨著山的坡度重複地右上、左上至右上的滾滾雲浪,而延伸至畫面之外,讓視野更加寬闊。地上的點點殘雪與數隻氂牛,形成黑白對比,讓安靜的畫面,有了點聲音。幾隻氂牛看似不重要,但形色之好,遠觀,有點睛之效;近看,亦有閒適與自得之貌。一幅好畫要能遠觀,也要經得起近看、細看。

觀看珠穆朗瑪峰也是西藏的重點行程之一。當盧廷清一行人前往珠峰的路上,曾遇上德國電視公司的外景隊想拍攝珠峰鎩羽而歸,因為等了一周,珠峰都沒露臉。但他們不放棄希望,仍繼續前行,抵達珠峰大本營時仍烏雲密布,住了一晚不眠之夜,次日早晨當大家要離開前約一小時,太陽撥開了雲霧,珠峰終於完整現身了。盧廷清表示,從五千二百公尺高之住處,觀八千多公尺高的珠峰,就好像從嘉義市區看玉山一樣,沒有想像中的高聳;高海拔的空氣稀薄清新,天空幾乎沒有任何雜質,一片湛藍。

盧廷清從未曾見過珠峰的晨光或夕照,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日出,是十多年前登玉山時,乍見曙光直射於山頂的熠熠生輝,即使十多年過去了,他仍記憶猶新。如此震撼人心的景色,是無法以相機忠實記錄的。為展現銘刻於心的金色陽光,他在〈金色珠峰〉一作,先以白雪做基底,待完全乾了之後,將稍微稀釋後的黃、橘顏料,一遍一遍地於白雪上染,呈現的煌煌崖壁,不僅超過視覺上最亮的白,也散發出如盔甲般的閃閃發光。

無盡延伸

盧廷清喜用油彩表現大地的質感,以及天光雲影的幻化,但就情感與精神上,卻深受中國傳統文學與詩畫的感召。由玉山北峰回望主峰所繪的〈坐看雲起〉,不僅展現遠觀之屏障氣勢,亦有近觀之堅硬質感,也因增添了雲霧,多了幾分輕柔與生意,而山形也更高聳。映證北宋郭熙於《林泉高致》說的:「山無煙雲,如春無花草。」、「得煙雲而秀媚、而神采。」也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一般而言,西畫受定點透視與方框限制,所呈現的視野,不如中國水墨畫多視角的滿全。但不論是繪畫桃園新屋埤塘的小徑、玉山森林的小路,或是西藏平緩遼闊的泥土道路,盧廷清以「路」的無限延伸,打破畫幅疆界,讓視野更遼闊。這些道路雖無人跡,卻充滿了人味,因為可出離至畫外,亦可回歸心靈,尋回自己最真實質樸的本性。

畫油畫時,他喜歡播放崑曲與京劇,因為悠美的音律,可以隔絕外界的噪音,在似聽沒聽的環境中,最能安定心神。他感到畫境若要超越大自然的美,創作者要返璞歸真,至少態度是要誠懇的。他的畫作靈感有來自於外的風景寫生,更有出自於內的心靈感動,所呈現的是自然實相,更是內在心象,能引起觀者共鳴,而心嚮往之。

參考書目:

❶李賢文、盧廷清、鄭治桂繪著,《群玉山頭:寫生.寫意.逍遙遊》,雄獅美術,二○○四年四月出版。

❷宋郭熙撰,郭思彙編,《林泉高致集》,「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網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