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在爺爺背後》編織成長的故事 文/蔡正雄 |2019.02.24 語音朗讀 404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青林國際提供 《在爺爺背後》圖/青林國際提供 圖/青林國際提供 繪圖/沙哈.柯伯 圖/青林國際提供 文/蔡正雄 多麼平常的一個故事啊……小孫子坐在爺爺騎著的腳踏車後座,以第一人稱單數的「我」,隨著腳踏車一路兜風似的往前,描述了沿街往後掠過兩旁、地面和天空所看到的人事物。可是,對坐在爺爺龐大身軀後的小孫子,有一個遺憾,就是自始至終看不到前方的風景! 這正說明了他的成長歷程,從坐在爺爺的後方,終於移到了前座,前後顯然有著兩樣情,而我們或許也都有過。 走過自我中心的成長 聽著代替作者內弗.席夫的「我」如數家珍的說出一件件看見的景物,像藍色水桶、鎖在柱子上的腳踏和塑膠椅上的貓兒……還有許多往他身後一閃而逝的,再一頁頁往翻下的,翻過了朝腳踏車底下看、仰望後座的天空、直到要換座位之前……讀者的視線很自然的開始在畫面上搜尋,果然也一一找到那些說的東西;不同於一般插畫的是,繪者沙哈.柯伯把它們大都往馬路兩側躺平來呈現!換句話說,若沿著路邊往上摺,它們就會豎立起來,變成立體的,這種畫法稱做「摺式畫」。 根據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也是賓州大學藝術教育系教授維克多.羅文菲德(Viktor Lowenfeld)的研究發現,用這一畫法呈現畫的兒童不少屬於自我中心者,僅能主觀的看世界,且面對問題情境時,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考慮別人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只憑知覺,集中注意在人事物的單一層面,而忽略了其實還有的其他面向,因此,容易對問題解釋錯誤。 讀到了這裡,忽然讓人明白:柯伯的畫顯然有用意!那麼,讀繪本裡的畫時,不妨多深思一些,將發現既可以可以幫助大人去了解孩子,更可以認識自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孩子的畫若如此,其實無需視為怪異,不過是成長過程裡的一小段,倒是可以提醒大人留意孩子有否過度錯誤解釋問題的事實,帶領並陪伴他們走出這一段自我中心的成長童年。 這個階段約在七至九歲,按皮亞傑的理論,是孩子要邁往「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過程。 給成長一個完美拼圖 講得生活一點,即然知道了,何不陪伴孩子度過這一過程呢?不要像繪本裡的「我」說:「如果直直向前看,我只能看到爺爺的背……」 還有,爺爺在跟人家講話,坐在後頭的他:「我從後座看不到那個人是誰?」 或者,他仰望後座的天空,看到高飛的鳥兒的視線沒有遮蔽:「……真希望我也能同樣看見。」 這些句句段段裡都透露了孩子成長裡有的好奇,偏偏無法得到滿足,於是開始了天馬行空的想像,比方他看不到那位跟爺爺講話講個沒完的人,便胡思亂想一通:說不定他有八字鬍或山羊鬍?說不定他的髮型超怪?他會有幾個眼睛?……倘若只是想像,其實可以豐富孩子的童年,反過來說,若不是想像,而是對人事物做出錯誤的解釋,無疑就要衍生出一些困擾了! 話到了這裡,何不調整一下孩子的座位,大人則要換個角度,誠如繪本裡把他移到爺爺龐大的身軀之前,讓他能夠為自己的成長拼湊出一幅幅完美的風景! 讀過青林國際出版的《在爺爺背後》繪本,提醒了我們思索自己的成長,尤其是陪伴孩子的歷程,就算有很大的轉變,即便似物換星移一般,都期待能夠有一個完美且完整的經歷,但是也莫顧此失彼,好比忽略了身邊的風景──親愛的家人。 前一篇文章 【圖話集】《鐵三哪》與愛貓鐵三的幸福回憶 下一篇文章 【精選書摘】沒有問題 就學不到東西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 【書市隨筆《水豚工讀生》】不同身分 擔負不同任務【閱來悅愛《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自在演奏自己的人生【書頁微光《血汗AI》】人工智慧背後 被忽視的隱性勞工【圖文書《失物博物館》】失去了不會再回來? 作者其他文章【親子共讀】 由外而內 激發成就需求《髒兮兮國王》【親子共讀】 我的樹 也是大家的樹《這是我的樹》【親子共讀】 用自由意識拆除心牆《微光小鎮,圍牆不見了》【親子共讀】繪本如鏡 去除刻板印象《艾瑞養了一匹馬,才怪!》【親子共讀】是我自己的決定!《我才不要剪頭髮》【親子共讀】在黑暗中點出光亮《禁止黑暗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