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即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春天的時候,隨風飛散空中,藉風傳播花粉,如飄絮,所以稱柳絮。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柳絮,即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春天的時候,隨風飛散空中,藉風傳播花粉,如飄絮,所以稱柳絮。
而「楊柳」一詞,是古人對柳樹的稱謂,並不是指「楊樹」和「柳樹」,所以古人亦稱「柳絮」為「楊花」。
蘇東坡有一闋〈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是詠柳絮的名篇,同時也是詠物詞的經典。
庾信〈春賦〉也說:「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可見柳絮是屬於春天的。然而,這屬於春天的柳絮,又是如何與冬天的雪扯上關連呢?
《世說新語.詠雪》載:「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說的正是白雪似柳絮。
《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思,語末助詞,雨雪是下雪的意思);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載渴載飢,載表示兩個動作並列,又渴又飢的意思。)」
一往一來,一柳一雪,自是對比的意象,雖未提及柳絮,柳絮已在其中。據說這是《詩經》裡最為人所喜好的名篇之一。
蘇東坡也有一闋雪與楊花的詞〈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飛雪似楊花」自是冬天;「楊花似雪」當然是三春時節。
五代孫光濱《北夢瑣言》中,記載了鄭綮的一段軼事:「相國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意思是說:只有當你騎在驢子背上,經過風雪中的灞橋時,才會有作詩的靈感,在這裡(指官場)是不可能的!
灞橋位於長安城外,漢唐時期,在灞橋的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所以長安人送別友人至此,常折柳相贈,蓋因「柳」與「留」諧音,有留別之意。
《西安府志》中另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而且柳絮有如飛雪,因此「灞柳風雪」成了關中八景之一。
因此,也有人說,這灞橋風雪說的是柳絮。然而雪中騎驢,典出宋.李復《潏水集》:「………襄陽孟浩然有能詩聲,雪途策蹇,與王摩詰相遇於宜春之南,摩詰戲寫其寒峭苦吟之狀……」,既是寒峭苦吟,應當是真的風雪而不是楊花吧?
清代詩人舒位有一首〈楊花詩〉,既寫「楊花」,自是很難不提到「雪」:「歌殘楊柳武昌城,撲面飛花管送迎。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無聲。較量妾命誰當薄,吹落鄰家爾許輕。我住天涯最飄蕩,看渠如此不勝情。」楊花撲面管送迎,飄雪無聲人去盡,又是雪和柳絮的交映;最後,想到自己飄盪如楊花、如落雪,也難怪詩人會「不盛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