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性低氣壓給中南部帶來嚴重淹水災情。近年政府投入鉅額的治水經費,台南和高雄是中央撥付治水預算最多的縣市,但治水的成效並不理想,對曾任台南市長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及曾任高雄市長的總統府祕書長陳菊,長期在南台灣執政的治水經驗,是否已成失敗案例出現質疑。
在氣候異常的影響下,動輒出現的暴雨易造成洪水為患,考驗台灣長期盛行以大型工程堵水的治水模式,還能發揮多少治水的效果?台灣的治水觀念和作為,確實已到了必須調整的關鍵時刻。
在過去的十七年間,政府一共編列了五次的治水特別條例預算,而這波大雨卻造成中南部的淹水惡夢,甚至大雨已經過去多日,仍有地區積水未退,不但給當地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度的不便,甚至隱隱然有爆發公共衛生問題的疑慮。民眾不禁要質問:中央和地方政府把治水的錢都用到哪裡去了?
蔡政府正在大力推動的前瞻特別預算中,占比達百分之二十八的「水環境建設」是前瞻五大建設中預算第二高者,金額達二千五百零七億元,而這筆錢全部是以舉債方式籌措而來。
要在水環境建設下,於二○二○年之前推出四十三處「亮點示範區」,這種把治水當做是亮點,進行政治行銷的政策思考模式非常危險,容易導引為只圖外表好看、卻疏於實際解決問題的表面功夫和花拳繡腿。老實說,過往長期以來的治水經驗,就多是這樣的案例。
高雄市水利局十二年來已總共投入三百零三億元,推動多項治水工程,台南十二年來執行易淹水計畫及流域綜合治理計畫,也核定了二百四十億元的預算,但治水效果都明顯不佳。政府對借錢進行的前瞻計畫中與治水相關的預算,應該要格外謹慎,最好是重新檢討治水方式、凝聚足夠的共識後,再去動支預算,免得大筆資金投入後,仍無法解決水患。台灣現在已經沒有繼續這樣勞民傷財的本錢了。
最新的治水觀念已從強調城市的「排水性」,轉變為「吸水性」,因為在極端氣候下,都市的排水工程有其極限,特別是台灣四面環海,大雨一旦遇到大潮,排出去的水又變成海水倒灌回來,問題更為嚴重。因此治水專家開始思考如何提高城市的吸水、蓄水能量,也就是所謂的「海綿城市」的因應方案。
這個觀點的特點是:大雨時引導雨水全面進入城市地下,形成地下水庫;天氣放晴時,水汽蒸發可以冷卻都市,減省空調的使用。如此做法可達保水、防洪、防旱、降溫及減碳等多重效益。
高雄曾表示蓋了十五座蓄洪池之後,就不會再淹水了。目前已完成了十三座,但這次仍被淹慘了。建立滯洪池是海綿城市觀念的延伸,確實是可以發揮治水功能的做法,但是池子建在何處更是關鍵,只有建在行水下流的區域,才能發揮功能。已完成的滯洪池有些條件並不理想;甚至還有些縣市的滯洪池建在制高點上,一旦淹水,不可能具有防洪效果。
水往低處流是常識,滯洪池卻建在高處,令人擔心各縣市到底有多少治水的做法只有皮毛、只有表象,根本經不起考驗。像這樣的治水措施、防洪設施,花再多錢、建得再多也沒有用!
防洪不但需要有新的治水觀念,更對新觀念有正確的理解,及確實的執行力。這些都是必須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