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鹿鳴堂建物老舊,修繕需要巨額資金,台大決定拆除,但是民間團體提出鹿鳴堂前身「僑光堂」時期的新事證,北市文化局將鹿鳴堂暫列古蹟,暫緩拆除,重啟文資審議。但文資委員對於鹿鳴堂的去留沒有共識,決定由全體委員勘後再審。
鹿鳴堂有五十年的歷史,原定配合台大卓越聯合大樓興建案於七月拆除,民間團體提出新事證要求保留。反對保留的委員認為,歷史建築的登錄基準要能表現該地域風貌,鹿鳴堂不符合這個條件,且五十年的建物要列為古蹟也應該有其建築價值,該建築價值未達此標準。而這棟建築卻是台大校園內唯一的一棟中式建築。
古蹟的重要性不完全在於建築是否有價值,而在於它的歷史,僑光堂在當年是台灣連結僑界最重要的場所,一九六○年代,經國先生主政的經建時期,舉辦過多屆的國建會;匯集海外僑胞的智慧,曾經舉辦過無數次和僑界的座談,每年國慶也在這裡舉辦「四海同心僑光晚會」,是當年唯一能夠代表僑界與中華民國連結的場所,也是華僑歸國象徵性的家,從這個角度看,它的歷史價值無庸置疑。
從它的興建過程來看,一九六七年僑委會為了經營海內外的僑生業務,選定台大周邊的舟山路興建僑生活動中心,設計師為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次年五月四日落成典禮,總統蔣中正將它命名為僑光堂,由副總統嚴家淦主持剪綵落成。落成不久的十月在此舉辦過第一屆「全國書展」,創下五天十五萬人參觀的紀錄,其後也舉辦過多次藝術展覽和頒獎典禮。
它也見證過中華民國的民主發展歷程,除了每年的國慶迎接華僑之外,李登輝主政時期,一九九一年曾經在此舉辦過黨籍國大代表座談會,期勉黨籍國大代表完成修憲任務,次年的五月一日李登輝宣布解除動員戡亂。
一九九六年僑委會遷出,台大收回使用,改名為鹿鳴堂,一樓為外招餐廳、商店,二樓改為台大劇場,經多年使用,一樓已成危樓,後來決定拆除,引起台大師生的質疑。校方認為,如果不拆鹿鳴堂,後方的卓聯大樓就無法拿到使用執照,盼用紀念館保留意象,台大城鄉所教授則認為拆除鹿鳴堂等於拆除台大校園空間發展歷史過程的實體見證。
校內有兩派意見,文資審議會也有兩派意見。不過古蹟拆掉一件就少一件,如同文物一樣,毀損一件就少一件。古蹟文物的價值包括建築物本身,建築物是最有具體意象的代表。只要不拆,建築物保留上百年就成了古蹟,僑光堂只要繼續維修保存下來,在當地就成為具有地域風貌和歷史的建築。僑光堂若拆掉了,台灣還有哪一個地方可以和華僑連結,能夠反映當年華僑回國參與國建的盛況?
文資審議會看史蹟文物的眼光不能過於狹窄,文物的保護就是有一件搶救一件,哪裡還有動不動就拆除的道理?台大校園廣闊,還怕沒地方蓋大樓?更何況鹿鳴堂本身也記載著台大校園建築的歷史,也留存著莘莘學子的足跡。這些歷史意象只能靠著建築物的保存和內容的活化,讓它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