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老屋重建 展現新風貌 文/丹青 |2018.03.15 語音朗讀 158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老屋重建新風貌:綠舍食光。圖/丹青 牛眼窗。圖/丹青 老屋防空洞變廚房。圖/丹青 文/丹青 台北市文化局近年來辦理「老房子新文化運動」,頗有成效,已媒合了十幾處老房子給企業重建,並配合文創展示或演講活動等,讓政府免負擔老屋重建和維護之經費,而市民也可以多一些緬懷舊房子的風華和休憩之地。 但重建的老房子,以日據時期之宿舍為多,日式宿舍翻新改造,固然達到維護、保存之目的,但愈來愈多造型相同的日式房舍,未免也就不新奇了。 而在新生北路和林森北路巷弄之間,倒有一棟光復初期建造的洋樓,也列入文化局「老房子新文化運動」,是有別於千篇一律的日式房舍之外,比較特殊的老屋重建之一。雖然五、六年前就已落成了,但經營者去年改變營業方針,還是給予它一些特別的新活力。 不可諱言的,參與「老房子新文化運動」的業者為求回收重建和維護經費,老屋重建後,多以經營餐飲為主,文創展覽或場地出租及文化活動等為副。但如價格親民,能多為市民所利用和休憩,也未嘗不可。 這棟位於巷弄間的老屋,是民國三十八年,大陸來台的企業家丁武始在現址所建造的,他融合日式和西洋房子的優點,蓋了這棟洋樓。民國四十年,他轉賣給播遷來台的中央銀行當作官舍。央行經整修、增建庭院後,這棟房子住過兩位大官,分別是前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及國策顧問張導民先生。 民國九十年,張導民先生病逝後,房子交回央行;因其建築特殊及住過名人,民國九十五年,由台北市文化局認定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之文資身分,並由某企業得標,負責重建,並獲得營運權利。該企業依據原來建物結構,整修為一綠、白外觀,又具有庭院之洋樓,但室內空間則和洋夾雜,如窗戶有上下及左右拉窗兩種,並有所謂牛眼窗之裝置,呈現了設計之美。屋內隔間以鋼板及米字形木柱撐住屋頂,加強了防震效果;戶外牆面有雨淋板,屋頂則有黑瓦。 該屋重建之後,曾經營義大利餐廳及裝飾藝術之文創展覽,去年則重新布置後,改推出價格較親民之中式盒餐。但中餐多需用火烹飪,「歷史建築」則通常不准使用瓦斯,業者巧妙使用老屋旁邊過去保留之防空洞做為廚房(防空洞不列入文資,故可用火),並開一洞口傳送餐食。防空洞在都會中現已快消失了,故到此參觀老屋新洋樓,不要忘了也去看看舊日的防空洞才好。 難得的是,此洋樓對面,亦有一棟兩層洋樓,典雅有致,據說曾是以前抗日盟友飛虎隊陳納德將軍和陳香梅夫婦戰後來台居住時的故居,後毀損,經建商重建後,配合新樓,稍移動幾公尺的距離,現屬私人宅居,作為餐飲招待所使用,雖未開放,但亦可見到民國四、五○年代的建築風貌,可順便在外圍觀賞一番。 前一篇文章 【文詞探源】腦子進水 下一篇文章 【時光走廊】 歲月台灣系列(8) 街頭的人生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3【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4【老師的話】 解決煩惱的妙方2025.07.0505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6【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2025.07.0507戴維思 用一萬步希望教養早產雙胞胎2025.07.0508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09社論--勞退新制亟待改革2025.07.0510兆顆氫彈能量 超級閃焰恐釀災難2025.07.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化印象】北京天壇祈年殿【歡喜即是禪──陳玉鳳畫展】華裳映禪心【寰宇采風】漫遊西西里神殿谷【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時光飛逝】展翅高飛【書藝心語】 消除煩惱【遊藝筆記】 香魂莫逐冷風散 (上) 作者其他文章【走讀城鄉】《淡新檔案》發源地──戴炎輝故居【走讀城鄉】擁抱社區的當代建築──師大美術館【走讀城鄉】 庶民生活博物館──陳家祖宅 【走讀城鄉】 大師手藝: 中山堂廣場國父銅像【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走讀城鄉】台北文學館籌備處 嘉禾新村拾光屋二度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