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老屋重建 展現新風貌 文/丹青 |2018.03.15 語音朗讀 16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老屋重建新風貌:綠舍食光。圖/丹青 牛眼窗。圖/丹青 老屋防空洞變廚房。圖/丹青 文/丹青 台北市文化局近年來辦理「老房子新文化運動」,頗有成效,已媒合了十幾處老房子給企業重建,並配合文創展示或演講活動等,讓政府免負擔老屋重建和維護之經費,而市民也可以多一些緬懷舊房子的風華和休憩之地。 但重建的老房子,以日據時期之宿舍為多,日式宿舍翻新改造,固然達到維護、保存之目的,但愈來愈多造型相同的日式房舍,未免也就不新奇了。 而在新生北路和林森北路巷弄之間,倒有一棟光復初期建造的洋樓,也列入文化局「老房子新文化運動」,是有別於千篇一律的日式房舍之外,比較特殊的老屋重建之一。雖然五、六年前就已落成了,但經營者去年改變營業方針,還是給予它一些特別的新活力。 不可諱言的,參與「老房子新文化運動」的業者為求回收重建和維護經費,老屋重建後,多以經營餐飲為主,文創展覽或場地出租及文化活動等為副。但如價格親民,能多為市民所利用和休憩,也未嘗不可。 這棟位於巷弄間的老屋,是民國三十八年,大陸來台的企業家丁武始在現址所建造的,他融合日式和西洋房子的優點,蓋了這棟洋樓。民國四十年,他轉賣給播遷來台的中央銀行當作官舍。央行經整修、增建庭院後,這棟房子住過兩位大官,分別是前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及國策顧問張導民先生。 民國九十年,張導民先生病逝後,房子交回央行;因其建築特殊及住過名人,民國九十五年,由台北市文化局認定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之文資身分,並由某企業得標,負責重建,並獲得營運權利。該企業依據原來建物結構,整修為一綠、白外觀,又具有庭院之洋樓,但室內空間則和洋夾雜,如窗戶有上下及左右拉窗兩種,並有所謂牛眼窗之裝置,呈現了設計之美。屋內隔間以鋼板及米字形木柱撐住屋頂,加強了防震效果;戶外牆面有雨淋板,屋頂則有黑瓦。 該屋重建之後,曾經營義大利餐廳及裝飾藝術之文創展覽,去年則重新布置後,改推出價格較親民之中式盒餐。但中餐多需用火烹飪,「歷史建築」則通常不准使用瓦斯,業者巧妙使用老屋旁邊過去保留之防空洞做為廚房(防空洞不列入文資,故可用火),並開一洞口傳送餐食。防空洞在都會中現已快消失了,故到此參觀老屋新洋樓,不要忘了也去看看舊日的防空洞才好。 難得的是,此洋樓對面,亦有一棟兩層洋樓,典雅有致,據說曾是以前抗日盟友飛虎隊陳納德將軍和陳香梅夫婦戰後來台居住時的故居,後毀損,經建商重建後,配合新樓,稍移動幾公尺的距離,現屬私人宅居,作為餐飲招待所使用,雖未開放,但亦可見到民國四、五○年代的建築風貌,可順便在外圍觀賞一番。 前一篇文章 【文詞探源】腦子進水 下一篇文章 【時光走廊】 歲月台灣系列(8) 街頭的人生 熱門新聞 01談經典之鑰 肯定我是佛2025.10.2602【白色墨水】喜色忘形的藝想世界2025.10.2603國道唯一紅綠燈路段 將改高架道2025.10.2504佛光山在家戒會 海內外戒子行佛2025.10.2705峨眉湖畔茶席 品茗賞美景2025.10.2506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禪門的管理法③2025.10.2507白宮宣布 習川會10月30日APEC 峰會登場2025.10.2508【小土豆日記】泡麵來襲2025.10.2709公務員違規赴陸 明年7月1日開罰2025.10.2510藝術鐘林2025.10.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課本沒有的歷史】 孤軍營裡的疑案【民俗資產】 文昌筆的祝福【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黑白之間──謝輝龍書法創作個展】茶禪一味【大江南北】梧州龍母廟【藏在剪紙中的故事】上海星雲文教館美術館 作者其他文章【走讀城鄉】 從台北機廠到國家鐵道博物館【走讀城鄉】 多元藝術大師楊英風及其美術館【走讀城鄉】從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到圓山別邸【走讀城鄉】台灣文學糧倉【走讀城鄉】無圍牆博物館與帽子歌后──鳳飛飛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