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希伯來大學

文/林一平 |2018.02.27
2408觀看次
字級
圖二:作者繪布伯 圖/林一平
圖三:作者繪魏茨曼 圖/林一平
四:作者繪卡夫卡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14年12月我來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Edmond J. Safra 校區參訪。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歷史悠久,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圖一)於1925年協助在耶路撒冷成立。愛因斯坦擔任第一屆董事會(Board of Governors)的理事,其他董事會成員包括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圖二)和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圖三)。在如此重量級的人物加持下,希伯來大學有很好的學術發展。

布伯是哲學家,認為錫安主義(Zionist,猶太復國主義)的潛力在於其社會和精神的財富。而以色列國父赫茨爾(Theodor Herzl,1860-1904)的錫安主義則著重在政治與文化層面的發展,目標聚焦於建立一個民族國家,沒有考慮到猶太文化或宗教的需要。赫茨爾與布伯各自朝向自己的目標努力,在相互尊敬中爭論。魏茨曼是化學家暨政治家,曾任世界錫安主義組織(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會長,也是第一任以色列總統(1949-1952,第一任總理為本-古里安)。我畫魏茨曼時不禁讚歎他是條好漢,如宋江:眼如虎豹,眉似臥蠶,滴溜溜兩耳懸珠,明皎皎雙睛點漆。唇方口正,髭鬚地閣輕盈,額闊頂圓,皮肉天倉飽滿。

我特別希望到座落於希伯來大學校園內的以色列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參觀。這所圖書館收藏了我喜愛的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圖四)的遺作。卡夫卡於1924年因結核病逝世,生命最後一段在維也納度過,他的作品由其至交布勞德保存。

1939年德國納粹軍隊入侵捷克,布勞德逃往巴勒斯坦,1968年臨終前,將卡夫卡的遺作轉交給祕書霍芬,囑咐將所有收藏品轉贈給耶路撒冷的圖書館。霍芬卻將卡夫卡的遺作據為己有,甚至還賣了一些。最後以色列法院判決,這些遺作所有權給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希伯來大學校園內有育成VLX創投公司。這家公司的精神是「Proud to Fail」,將失敗當成重要的經驗。猶太人捨得投資,不怕賠錢,是有歷史淵源的。猶太人流浪在他國,容易被人欺負,不小心命都沒了,因此敢拚,大膽投資花錢。同樣的,猶太人在尋找資金時,也毫不客氣。台灣人成立公司尋求資金時,稍被金主批評,臉皮薄,感到羞愧,就放棄了。猶太人則是不死心,沒拿到錢,絕不干休。有一個笑話,敘述一個人移民到以色列,不會說希伯來文,只記住三個詞兒:「請」、「謝謝」、「對不起」。二十年後他的兒子希伯來文講得流利,卻沒學到請、謝謝、對不起這三個詞兒。這代表猶太人行事積極,當仁不讓,絕不客氣的精神。

以色列人特別重視創新應用,強調「Be the First」,投資是第一眼就要看到標的是具前瞻及突破性(A right first look for investment)。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效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