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特教班陳老師:
小玲念特教班五年級,有聽理解與輕度智能障礙,且語言表達能力不佳。小玲很乖巧,可以靠著觀察模仿學習許多事物,吃飯、上廁所、穿衣服、收拾書包等都可以自己完成。讓我困擾的是,她不喜歡刷牙,老師盯著她刷牙時,她會用兩側臼齒「咬」牙刷,而不是「刷」牙;如果老師要幫她刷,她就會用嘴唇將牙刷緊緊包住,根本刷不動。感覺上她好像聽得懂,卻總是做不到,這樣的狀況無論我怎樣糾正都改不過來。
現在小玲已經滿口蛀牙了,請問袁老師,我該怎麼幫她呢?
袁老師解題密技:
聽您的敘述,小玲應該有口腔過度敏感的狀況,刷牙時會不舒服又不知如何表達。而口腔過度敏感所造成的困擾,正是感覺統合失調中的口腔觸覺防禦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觸覺防禦」。
人們藉由皮膚的「觸覺」來認識周遭的環境,感受冷、熱、痛、癢、觸摸、按壓,以及充滿愛的擁抱等各種感覺。因此當觸覺感受到了威脅,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就會啟動,以「迎戰」或「逃避」(Fight or Run)兩種方式來使我們脫離危險的環境。
當孩子有感覺整合失調的狀況,大腦會錯誤解讀觸覺訊息。例如正常的觸摸、輕拍,孩子會感覺像觸電般疼痛或有蟲蟲爬過一般,輕微的刺刺癢癢也會覺得很刺很痛。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孩子不愛剪頭髮,也討厭剪指甲,衣服領口的標籤一定要剪掉才肯穿;而老師也會發現,這些學生不喜歡排隊,不參加易被推撞、人多擁擠的活動,若同學無預警地從背後拍肩膀,他們會生氣地回手打人說:「幹嘛打我?」因此,人際關係上也會出現不少困擾。
而觸覺防禦現象若發生在口腔部位,就是所謂的口腔過度敏感。這樣的孩子,除了不喜歡刷牙、洗臉之外,常見到的還有不喜歡咀嚼、挑食、只吃某種質地的食物,比如說不吃富含纖維的青菜與肉類,只接受白飯、麵條等。
以小玲為例,她對刷牙這項日常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咬牙刷」,或用嘴唇緊緊「固定」住牙刷,不讓老師幫她刷,都屬於口腔過度敏感的防禦表現。我們可以猜測,當牙刷的刷毛碰到小玲的嘴唇或牙齦時,她一定覺得很不舒服,但在老師面前又不能拔腿就跑的情況下,也就只能用咬的固定住牙刷,才能避免這種不適感。
那為了小玲的口腔衛生及牙齒保健,我們該怎麼協助她呢?建議老師可以依以下方式來改善:
一、藉由囗腔按摩來減輕敏感:在飯前或刷牙前,用棉花棒或是筷子、牙刷柄等,從較不敏感處開始,由外到內以點狀按壓或畫圈圈的方式,按摩雙頰與嘴唇的內外側、牙齦內外側甚至舌頭,等小玲比較不排斥這些刺激後,再試著用手指套牙刷或是軟毛牙刷進行按摩。
二、改用質地較為柔軟的牙刷:在減敏訓練過程中,可以用紗布包著牙刷頭或軟毛牙刷來作日常的潔牙,這樣會較容易讓小玲接受,刷牙過程也會比較順利。
三、刷牙的方式與力道:一般來說,刷牙的速度不宜太快,力道稍微重一點,是口腔敏感的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但有時也會因人而異。建議可在刷牙的時候觀察孩子的反應,找出最適合的方式。
對於認知能力較好或是高年級以上的學生,若有因觸覺防禦導致學習及人際關係上的狀況,建議可用討論的方式引導他們了解問題所在,同時把減敏訓練當成功課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