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一個午後,一位年輕媽媽來找我,語氣無奈地說:「我真的快被我女兒的公主病打敗了。」她娓娓道來這些日子的心情。
她和先生平時的溝通方式多是理性溫和的,兩人若有情緒,會先接住彼此,再說明不開心的原因,然後互相給出同理與支持。她很欣賞這樣的方式,覺得理性溝通能讓彼此靠近,於是也嘗試用這樣的模式教養她四歲的女兒。
每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她總是先蹲下來抱抱她,安撫她的心情,然後溫柔地問:「是因為被小朋友欺負了?還是身體哪裡不舒服呢?」起初,她覺得這樣的同理與溝通很有效。孩子也漸漸願意說出感受,甚至學會用句子表達:「我不高興,因為……」讓這位媽媽一度感到非常欣慰,覺得女兒正在學習如何表達情緒。
但最近,她開始覺得哪裡不太對勁。
「我女兒現在動不動就發脾氣,一哭就衝過來要我抱,然後才說什麼她肚子餓、被欺負、太累……我好像變成她情緒的清潔工,一邊哄、一邊收拾她的爛攤子。」媽媽苦笑著說,有時她懷疑,是不是自己把理性溝通用錯地方了?孩子是不是學到了:「我只要有個理由,媽媽就會原諒我,我就可以先亂來、再解釋。」
她問我:「小小孩到底能不能用理性的方式溝通?還是我這樣做,反而是在教她怎麼用理由掩飾情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在這個世代愈來愈常見的教養困惑。
★情緒教育,不等於情緒至上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三到五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辨識與初步社會性發展的階段,他們尚未建立邏輯性的思考能力,更無法如大人一般處理內在的複雜感受。當他們感到挫折、委屈、不滿時,很自然會透過情緒反應來「丟出訊號」。
而理性溝通,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歷程。若過早用「成人模式」與孩子對話,或一味追問「為什麼生氣」,很可能變成「教孩子找理由為情緒開脫」的訓練:
一哭,就問:「你怎麼了?」一生氣,就問:「你是不是肚子餓?」久而久之,孩子便會下意識地配合這套劇本:「只要我說出一個你可以接受的理由,就沒事了。」但是,我們真正想教孩子的,不是這種「情緒→行為→理由→沒事」的反應鏈,而是:「我可以有情緒,但我要學會承擔我的行為。」
★陪伴孩子認識情緒,而非為情緒找台階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不用急著問為什麼,因為孩子可能自己也說不出來。
第二步,不要讓孩子覺得,只要有情緒就能無限索取關注或通融。
第三步,先接住他的感受,但不急著給出解釋。
你可以說:
「你看起來心情不好,要不要先安靜一下?」
「媽媽在這裡陪你,但你不能亂踢東西喔。」
「如果你需要抱抱,我可以抱你一下;但你不能先打人再說想要抱喔。」
這些回應裡有理解、有情感支持,也有行為的界線。這是教養的核心: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而不是幫他找理由掩飾情緒。
★設限,才是情緒安全感的來源
若孩子仍不斷用情緒測試界線,甚至發展成一種操控策略,那麼父母也要學會沉下臉來,以嚴肅但平靜的態度告訴孩子底線在哪裡。不是用怒氣去壓制孩子,而是以一種「我很清楚自己原則」的姿態告訴他:「你可以生氣,但不能亂發脾氣;你可以哭,但不能要求全世界照你意思走。」孩子在這樣的界線中,會感到一種「被看見的安全感」,知道大人不是會被自己情緒牽著走的人,也知道自己的情緒有出口、有容器。
孩子需要我們同理,更需要我們教他為情緒負責。讓我們一起練習:少問為什麼,多說我在這裡;少給台階,多設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