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每次上課像打心理戰,但我清楚知道,真正的重點不是運動本身,而是讓她感受到:在我們心裡,她依然很重要。
我常對家長們說,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耐心與智慧。沒想到有一天,這套「親子教養法」竟然被我用在了自己八十六歲的老媽身上。
老媽近來時常抱怨,下肢愈來愈沒有力氣,走路不穩,出門意願也減少了。她說話的語氣裡,帶著一點自我防衛:「年紀大了,本來就是這樣啊!」然而,我卻明白,這已經影響了她的生活品質與居家安全。我心想,媽媽再不動起來,肌肉只會更快退化。於是,我替她請了一位居家健身教練,每周一次,從最基本的動作開始練起。
沒想到,老媽居然和小孩一樣,每到上課前兩天就開始「賴皮」:
「今天感覺有點頭暈,不能練。」
「我心臟有裝了支架,不能練。」
「腳痠手痛,年紀大了,不適合和年輕人一樣。」
「哪有老人跟著流行去健身的!」
說穿了,這些理由就跟小孩不想上學一樣。當媽的都懂,這其實就是「不想去」的千百種說法。於是,我把多年教養孩子的專業,原封不動搬到老媽身上。
第一步:講道理,心理建設
我耐心地告訴她:「媽,只有肌肉是可以逆轉的器官,愈動才會愈有力。如果現在放棄,退化只會更快。」這就像我們對孩子說的:「多讀書才能打好基礎。」,只是對象換成了自己的媽媽。
第二步:溫柔的堅持
我和她事先說好,非正當理由絕不能請假。無論再怎麼「頭痛腳麻」,只要沒有嚴重狀況,就得照常上課。因為運動這件事,要靠「累積」才能看見改變。這也是我們常對孩子強調的:學習沒有速成,唯有持續。
第三步:獎勵制度
孩子寫完功課要給貼紙獎勵,換到老媽身上,我就改成送花、買禮物。運動後還會陪她去吃大餐、擦香水,讓她覺得自己依舊優雅美麗。
第四步:陪伴與示範
每次上課,我不是把她交給教練就走,而是陪她一起練。有時還找孫女來聊天,提醒她:「你可是孫女心中的榜樣呢!」這種陪伴感,讓她覺得不是孤軍奮戰。
然而,薑還是老的辣。老媽發現「裝病」不管用,居然開始上網找影片。那天,她氣勢滿滿地拿手機給我看,影片裡說:「七十歲以上長者千萬不能做六種高危險運動!」她想用這一招「以專制專」,來說服我放她一馬。
但我也不是省油的燈。身為專業職能治療師,我馬上拆解影片內容,指出裡面有許多說法根本不符合她目前的情況。更何況,片中說的那些危險動作,我們一項都沒做。於是這場「母女鬥智」再度以我的勝利收場。
不過,她可不會輕易投降。當我不在場時,她竟偷偷對教練說:「我不想上課了,你別逼我。」幸好我早就和教練串通好,約定好角色分工──教練當白臉安撫,我再接手當黑臉。
最後,她甚至出動「母威壓制」──開始鬧脾氣、說難聽話。我也豁出去,用她小時候對我用過的方式,開始碎碎念,直到她無力招架。於是,這場「家庭革命」再次獲得階段性勝利。
堅持一個月後,效果出現了。老媽現在能坐比較低的椅子,從坐到站動作俐落許多。她還說:「去菜市場比較不怕跌倒了。」也願意多出門,不僅去市場,還參加戶外活動。這些小小的進步,讓她笑得更有自信,也讓家人看到了運動的價值。
陪伴比堅持更重要
雖然每次上課像打心理戰,但我清楚知道,真正的重點不是運動本身,而是要讓她感受到:在我們心裡,她依然很重要。
我們總是努力希望孩子健康長大,卻忘了父母也需要我們的「教養」──不是規矩,而是耐心、堅持與愛的表達。
老媽八十六歲了,還能和我們一起流汗、抱怨、開玩笑,本身就是恩典。能陪她在人生後半場創造親密回憶,就是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