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大約兩個星期前,大女兒的網球教練過世了,對此她感到非常的傷心。從她五歲起,這位教練就教導她打球,一直到現在女兒已經是個十四歲的大女孩了。這麼多年的相處,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
這位教練不只是教導孩子打球,幫助她提升球技,在互動的過程中,他也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一些事情,對於她品格的養成有許多正面的影響。他是一位無怨無悔的教練,盡心盡力地培養每一個孩子,常會堅持陪孩子練完球才去醫院;他也很喜歡烹飪,經常自己動手做一些料理,很懂得過生活。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很圓滿的人。
當我們得知教練離世的惡耗時,女兒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尤其她從小到大還沒有經歷過生死別離,內心所承受的衝擊更是難以形容。前兩天女兒還問我:「媽,為什麼我的心會這麼痛?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來恢復?」每次只要一想到教練的離世,她的眼淚就忍不住掉個不停。
看到女兒這麼悲傷,我的內心雖然很不捨,但也知道這是她人生中必須經歷、面對的課題。下個星期就是教練的告別式了,我請女兒寫一封信,將她對教練的懷念寫在裡面,並在告別式的當天帶過去。
面對親朋好友的離世,孩子必須學習如何緩和悲傷的情緒,以及用什麼方式去懷念對方的點點滴滴。也許是透過和別人交談,也許是將過去合影的照片拿出來看,也許是透過書寫來抒發自己的心情,或者是透過放聲大哭來發洩心中的悲痛。
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多說什麼大道理來安慰、開導女兒,因為有些時候講那些開導的話,對於孩子情緒的緩和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我的做法是坐在女兒身邊、握著她的手,靜靜地陪伴她、感受她的悲傷。這種時候其實不需要多說些什麼,而是讓她知道,她不是自己一個人,還有家人的陪伴與關懷。
當孩子面臨生死別離的重大打擊時,家長要協助他們緩和悲傷,走出悲痛。但是比起講一些大道理,陪在孩子的身邊、引導孩子透過書寫、交談,甚至只是坐著發呆來抒發情緒,可能會是更好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透過家長的陪伴與關懷,幫助孩子接受事實,盡快從悲傷中恢復過來。
心情小語:
透過陪伴、關懷與引導,幫助孩子度過生死別離的打擊,盡早接受事實,從悲傷的情緒中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