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體育與政治,向來總是存在微妙的關係。運動比賽可以對內激發民眾的愛國意識和榮譽心,對外則可促進外交情誼,堪稱軟實力工具。
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在一九九○年創造「軟實力」一詞的政治學家奈爾(Joseph S. Nye) 指出,軟實力的並不完全受到政府的控制,反而可延伸到公司和獨立組織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的手中。
儘管軟實力難以量化或測量,但體育扮演的軟實力角色,有時比強硬的軍事、經濟手段更有助外交,已是不爭的事實。
國際大型運動賽事,可以反映政治氛圍;以奧運為例,這項四年一度的全球最盛大運動比賽,已經成為非正規的政治舞台和手段;許多國家可以透過這項盛會營造和諧氣氛,也能藉由抵制表達訴求。例如,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與蘇聯處於冷戰的美國便拒絕參賽。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蘇聯也拒絕參加。
除了國家能夠透過大型體育活動表態,運動選手也曾利用這個舞台表達各項訴求。一項知名的事件是一九六八年墨西哥奧運,兩名美國黑人運動員史密斯(Tommie Smith)、卡洛斯(John Carlos)在男子二百公尺短跑奪得冠軍和季軍後,配戴「奧林匹克人權計畫」徽章、高舉戴著黑手套的拳頭,在全世界面前展示爭取平等和黑人民權的抗爭。後來他們被視為爭取民權的英雄,美國的聖荷西州立大學也為他們二人設立了站在頒獎台時的雕像。
二○一六年巴西里約奧運,北韓體操選手洪雲仲和南韓體操選手李恩珠自拍,成為向來緊繃的兩韓關係中罕見的一幕和諧場景。事實上,北韓自一九八○年代便推行運動外交政策,在國際賽事締造佳績的選手能獲得優渥獎勵,希望藉此提升國際形象與信任。另外,北韓至今仍嚴格管制,但體育活動或運動人物卻能突破封鎖,例如前NBA球星羅德曼,近年就在美國與北韓之間扮演非正式的外交人員角色。
奧運是展示文化,促進共同價值觀的理想舞台。承辦奧運則能展現軟實力和公共外交,也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援。也因此,爭辦奧運除了能夠凝聚國內的向心力,更可向全世界展現經濟和政治實力。一九八○年代之前,多數奧運東道國是先進國家,透過承辦奧運提升國家形象,並加強民族主義,展現經濟地位和競爭力。
除了加強外交,體育活動也可以成為激發民族榮譽感和促進和解的方式。以南非為例,結束種族隔離後,辦了一九九五年世界杯橄欖球賽、一九九九年全非洲運動會和二○○三年世界杯板球賽,更在二○一○年承辦世界杯足球賽,不僅重振國際聲譽,還透過這項盛會提升國民的自豪,促進國內的團結。
當前國際社會的訊息傳播與權力擴散相當快速;在外交關係陷入僵局時,體育活動往往能成為共同議題與潤滑劑,有助各國溝通交流,緩解緊張局勢,進而提升國際合作,因應諸如全球暖化、流行病防治等重要議題。運動不僅只有勝負,而是軟實力的表現。
美國伊朗關係緊張
體育外交搭橋梁
自一九七九年以來,美國和伊朗長期相互仇恨和敵視,兩國關係和緩的情況並不多見。如今美國由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領政,他對伊朗的抨擊言論和採取的行動,甚至讓部分專家擔心兩國關係可能演變成軍事對峙。
美伊關係緊繃,兩國間也缺乏正式的外交關係,體育活動因此成為了兩國外交的重要橋梁,透過這種形式的民間交流,或可扭轉美國民眾對伊朗的負面刻板印象。
這兩國間的現代體育外交,可追溯到一九五○年,伊朗足協邀請賓州州立大學足球隊前往伊朗進行友誼賽。儘管賓州的球員和教練對伊朗幾乎一無所知,卻受到當地民眾熱烈的歡迎,接待規格彷彿職業球星。可惜的是,這次造訪之後,足足過了四十八年才有下一支美國運動代表隊參訪伊朗。
在一九九○年代,改革派伊朗總統哈特米(Mohammad Khatami)呼籲,透過體育和其他形式的公民外交來打破伊朗和美國間的「不信任之牆」(wall of mistrust)。一九九八年二月,美國角力代表隊接受了伊朗角力協會的邀請,前往伊朗首都德黑蘭參加重要的Takhti比賽。
角力在伊朗是熱門運動,人氣類似於美國的美式足球;當時美國媒體對這個事件著墨不多,但在伊朗當地卻成為各界關注的一場盛會。當美國選手瓊斯(Zeke Jones)在阿扎迪體育場揮著小幅的伊朗國旗,現場的伊朗民眾也高喊著「USA!USA!」回應。
比賽結束後,伊朗和美國的角力選手相互致意,展現真正的運動家精神。除了這場活動,美伊兩國交集的體育事件,還有一九九八年的世界杯足球賽和二○○八年世界桌球錦標賽等。
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美伊關係大幅改善,角力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二○一四年時,伊朗男子排球隊還受邀至美參加四場表演賽;當伊朗代表隊進場時,估計有五千萬至六千萬伊朗民眾觀看轉播。
美國國務院的蘇利文(Gregg Sullivan)入場時掛著伊朗和美國國旗的別針,成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透過體育賽事,兩國人民真切的交流,跨越了政治人物難以突破的障礙。
體育魅力
為外交畫布添色彩
體育有種魔力與魅力,能夠凝聚民眾的向心力,更能透過參與比賽提高能見度,讓其他國家更了解自己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學院(EDA)再度證明這一點,他們在一項文化周活動展現巧思,放映國家隊參加一九九○年義大利世界杯足球賽的紀錄片。
這部名為「羅馬之光」(Lights of Romes)的影片記錄了當年阿聯足球隊首度登上世界舞台的事蹟;阿聯在資格賽脫穎而出,贏得決賽資格,可惜在小組賽三戰皆墨,無緣下一輪比賽。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一九七一年完成統一,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培養出奪得世足決賽權的球隊,這是他們在各方面取得進步的一個重要象徵。更值得注意的是,阿聯也因此受到世界關注,國家的文化和特色更為人所知。
製作紀錄片的片商馬奇(Hana Makki)說:「阿聯的足球代表隊就像是令人欣喜的果實,代表著國家的進步。」EDA學院院長里恩(Bernardino Leon)表示:「運動是國際關係中的重要能量。」
義大利駐阿聯大使史坦利諾(Liborio Stellino)在一九○○年展開外交官生涯,談到體育外交,史坦利諾回憶:「就在那屆世足幾個月後,我們國家(義大利)的總理首次造訪阿布達比。」
史坦利諾也舉了其他例子,美國和伊朗在一九九八年的世足合影,就是最具政治意涵的比賽之一,史坦利諾說:「我相信運動的力量。」
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描述的內容,也是展現體育魅力的例子;一九九五年南非舉行世界杯橄欖球賽,當時的總統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和國家隊隊長皮納爾(Francois Pienaar)同心協力,凝聚國人向心力,讓剛擺脫種族隔離制度不久、面臨分裂的南非能夠團結一致。
史坦利諾大使補充說:「外交是一幅畫布,而運動能增添不少色彩,讓整幅畫變成有意義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