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獨立書店 小陽。日栽書屋 走在夢想裡 走出獨特經營

郭士榛 |2017.06.04
6491觀看次
字級
小巷內日式的舊眷舍內,灰色的屋瓦、紅磚牆旁的腳踏車、陽台上的盆栽、屋內的閱覽室和小書房,都是蔡依芸親手打造的,她只想為愛書人營造書香的環境。 圖/小陽。日栽書屋提供
小巷內日式的舊眷舍內,灰色的屋瓦、紅磚牆旁的腳踏車、陽台上的盆栽、屋內的閱覽室和小書房,都是蔡依芸親手打造的,她只想為愛書人營造書香的環境。 圖/小陽。日栽書屋提供
小巷內日式的舊眷舍內,灰色的屋瓦、紅磚牆旁的腳踏車、陽台上的盆栽、屋內的閱覽室和小書房,都是蔡依芸親手打造的,她只想為愛書人營造書香的環境。 圖/小陽。日栽書屋提供

在屏東舊眷村「勝利新村」的清營巷尾,有棟木造「小陽。日栽書屋」,創辦人蔡依芸表示,她篳路藍縷經營這家書屋,都沒有餘錢出國,「沒想到我的小陽卻因為華航雜誌的報導,可以讓國內外搭機旅客閱讀到,不但知道日栽書屋,同時也看到屏東。」蔡依芸開心表示,這對她來說是件有意義的事,過去幾年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今年屏東市獨立書店「博克」悄悄熄燈後,蔡依芸相當難過,「我除了大學在嘉義求學外,就沒離開過屏東,自小愛讀書,也是博克書店忠實顧客,最後居然歇業了,博克是屏東書迷最難忘的回憶。」也因為這個原因,愛書的蔡依芸就想,不然自己開家書店,當時正好在整理這個老舊空間,決定轉型成獨立書店。

溫暖太陽熱愛植栽

多年來蔡依芸的內心總有著不平感,細數藝文活動,全在台北舉行。如今翻找藝文空間,台南有藍曬圖、高雄有駁二藝文特區、台東還有鐵花村,現在屏東有了「小陽。日栽書屋」,終讓她揚眉吐氣,店內常舉辦有趣的藝文、文化活動,可以與讀者分享許多或許是小眾的音樂或作家。

書屋取名「小陽。日栽」蔡依芸說,屏東總給人溫暖的感覺,小陽不是那種豔陽,而是溫暖的太陽,再加上主人熱愛植栽,相互間有很大關係,她期望透過老房子的木窗灑進大把陽光,藉著光線看書,展現一種和自然結合的優雅和篤定。

蔡依芸原本在一所大學擔任行政助理的工作,當屏東文化處釋出眷村老屋對外招標時,她和另外兩位朋友看了多處屋舍後,就喜歡上清營巷一號這棟老屋,因位於巷子最後一間,連文化處的人都好奇,標到這間房子能做什麼?又不好做生意,「當時我們三人都有自己的正職,也沒想到要做什麼,只是放假日來此辦活動,做我們喜歡做的事。」

後因市府規定,經營老屋周六、日一定要對外開放,那時兩位朋友都另有打算,「但我喜歡這老屋,決定自己承租來經營,於是在家人支持下,毅然決然辭去工作了十四年的正職,專心來經營獨立書店。」蔡依芸說。

進駐整修用心規畫

在屏東市小巷內,屋齡八十多年的日式老眷舍隱隱透露著質樸懷舊氣息,蔡依芸表示,原屋主施振元阿伯對這間老房子很有感情和愛心,「我們來看屋時,房子已清空,但不像其他屋子仍亂七八糟,房子很乾淨,也保留很好的地磚,留有傳統氛圍。」因為自己也愛上了,蔡依芸展開幾年的進駐、整修與經營的甘苦故事。

小巷內日式的舊眷舍內,灰色的屋瓦、紅磚牆旁的腳踏車、陽台上的盆栽、屋內的閱覽室和小書房,都是蔡依芸親手打造的,她只想為愛書人營造書香的環境。

老屋修復過程遠比想像中困難,回顧過去,老房子的屋頂是縣府出錢用傳統工法整修的,但其他部分包括水電費都得自行負責,因為經費有限,他們花了近半年時間修復,才有如今規模。

「我是盡量維持房子原來的樣子,老房子會在不同時間給人不同的美感和光澤,所以我們只漆牆,窗的顏色是有考據的,有綠色、Tiffany藍,還有米色、白色,都是眷村的顏色。」後來蔡依芸邀請八十多歲的施振元回來,「伯伯很開心房子被好好運用,當年他清掃屋子時,想應該會遇到很不錯的主人。」

蔡依芸表示,她喜歡這老房子,也喜歡看書,她的理想是把書屋當平台經營,為了讓老房子持續運轉,不能靠賣書支撐,於是,蔡依芸舉辦很多講座活動,都靠相互合作,例如老師來講座,就不需要支付車馬費、活動費。「我經常接受媒體訪問,不是喜歡出鋒頭,而是想藉由報導讓大家認識書屋,因而真的有出版社、唱片公司會找我合作。活動門票只有一百或二百元,是為讓大眾珍惜每次舉辦的活動。」蔡依芸開心表示,因這些活動,過去只能在書本上、電視中看到的作者、歌手出現在自己面前,也讓自己跨出一大步,認識更多人。

熱情可以感染他人

接下空間經營任務後,蔡依芸特別將室內規畫出獨立書店、閱覽區與展演空間等區塊,現在日栽書屋內藏書不多,但舉凡文學、藝術、童書、環保、土地及文化有關,都是蔡依芸看過且親自挑選的書,她說,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會使用3C,可是書本在這個時代還是不可被取代的。

像有一書區都是舊書,翻閱居然還有《尼羅河的女兒》這類古董漫畫,這區書不賣只借閱。「獨立書店的靈魂就在於店長的熱情」,蔡依芸強調,那樣的熱情是可以感染他人的。

問她未來的計畫?蔡依芸說,三年一簽的房屋租約,究竟能否再續約,她不敢肯定,目前就是盡量做好喜歡的事,努力走得更遠,「畢竟現在正走在自己的夢想裡,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書店一二事

除了賣書 也賣一種氛圍

經濟不景氣,許多書店紛紛關門,蔡依芸靠著額外接案,和不定期邀請藝術工作者來站店表演,分享經驗支撐營運。

聊起講座安排,她有一長串故事,邀請過的作者、導演,像是廣告導演盧建彰、醫師作家陳耀昌,都被這家書店的獨特性吸引,蔡依芸說,這是之前想都沒想過的事,也是開店後最大收穫。

除此之外,蔡依芸也是厲害的綠手指,為八十年屋齡的老屋周遭種上綠意。「我覺得老闆就像是一位文學園丁,是個『種字的人』。」楊富閔於是將一篇文章拆成「日。栽。書。屋」四段分別詮釋,「每個字就要生根、成蔭、變成林。」

民眾陳先生說:「紙本好像是愈來愈難存活了,那我看到蔡小姐的堅持,除了賣書以外,我覺得也是賣一種文化,賣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比書更來得可貴。」

特地從外地來義務共襄盛舉的歌手羅思容,認為在當今的3C社會,更需要營造書香閱讀。她說:「透過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力量參與在這個空間裡面,然後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一個美好的空間,應該要讓更多的人去發現。」

蔡依芸表示,愈困難、有意義的事,就愈值得去嘗試,希望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讓書本閱讀的美好,一直延續下去。

翻修的故事

綠手指讓老屋復活

回想與這房子的緣分,蔡依芸說:「起初並沒有想太多,純粹因為喜歡這裡」,沒想過延伸出後續超乎意外的發展。蔡依芸表示,凡來過書屋的朋友,都會驚豔屋後保留完善的綠地與大樹,許多人因為這棵樹與草皮來了又來,只為了聆聽那夏蟬或風吹葉片的聲響。

「但剛搬來時,我站在荒煙漫草前面,思考要讓它變成什麼樣的空間,我翻閱很多雜誌找靈感,實際上,我很想有一個共享的空間。」蔡依芸表示,隱約的概念中,是想能在草地上做什麼事情,於是她選大葉草草皮,讓來此的朋友可隨意坐臥其上。

現在院子裡有個小舞台,「我的靈感來自小時候回外婆家,當時生活中沒其他娛樂,媽媽會搬個小桌子當舞台,讓家中小孩每個人上去唱歌。」蔡依芸想,若在草地上有個小舞台,可以讓很多人在上面表演。於是,她跟木工說要一個舞台,用空心磚做基底,除了來書房的民眾可開心登台表演外,也舉辦過音樂會,讓民眾開心過一晚。「說來大家不相信,我不捨得花一萬五千元買手機,卻願意買個經常會使用的割草機,定期整理後院草坪。」蔡依芸指出,院子中她想種植和眷村有關的植物,「我們閩南一帶會種扶桑花,眷村老榮民喜歡種朱槿,花很漂亮,由書屋空間看出去,一年四季每年都有特別的花色。此外,我也覺牆壁外觀不是很好,但不喜歡用油漆上色,於是種了爬牆植物薜荔,沒想到讓環境更好,還有窗戶光影大家都喜歡。」蔡依芸細心呵護,老屋內外的綠籬或各類植栽是主人心血結晶,她的潛能也展現至最大。

近年來颱風往往造成天災,蔡依芸表示,每次颱風,只能祈禱不要太嚴重,至今都還好,大部分都是樹枝狼藉一片,花時間整理即可。但有一次颱風非常有趣,不是颱風多大令人難忘,而是她走過屋子的旁邊,風中就飛來一塊紅色的牌子,上面寫著「青年才俊」,好像連老天爺都在鼓勵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