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 景海鵬 面對壓力 心態歸零

杜晴惠 |2017.05.28
1885觀看次
字級
神舟11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經過575秒後,神舟11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圓滿成功。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景海鵬的父母與左鄰右舍一起鼓掌慶祝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6年,當景海鵬成為神舟11號載人飛船的指令長時,他已經50歲,這次的任務比起過去更加困難,因為兩名太空人要在「天宮2號」與「神舟11號」的組合體內停留30天,時間是以往紀錄的一倍以上,但年長的他,比年輕人多了一份從容。

中國大陸的「航天員」,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太空人」,景海鵬之所以傑出,在於他三度完成太空人的飛行任務,三度榮獲「航太功勳獎章」,也是目前中國航天員隊伍裡飛得次數最多、時間最久、高度最高的航天員。

二○一六年,當景海鵬成為神舟11號載人飛船的指令長時,他已經五十歲,這次的任務比起過去更加困難,因為兩名太空人要在「天宮2號」與「神舟11號」的組合體內停留三十天,時間是以往紀錄的一倍以上,但中新社報導,「他在五十而知天命時,更有一份從容」。

接受專訪時,景海鵬說,執行任務壓力沉重,連晚上做夢都在想這件事,但他學會心態要「歸零」,「想到的不是鮮花、掌聲和榮譽,更多想的是還沒有掌握哪些知識點、哪些技能,想的是補齊弱項。」他說,第一次飛天時,自己的太太緊張到三天三夜不曾闔眼,「她從嫁給我那一天開始,就應該做好了準備。但第一次還是緊張。」既然壓力如此沉重,為何願意三度承擔風險?景海鵬說,只因為對這份職業的熱愛。

重考進入航空學校

事實上,家中排行老大的景海鵬小時候的志願只是飛行員,從未想過,他的天空後來擴展至外太空。由於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富裕,僅靠父母白天做工,晚上捆掃帚,景海鵬曾經差點輟學。

陸媒報導,從小性格內向,不太愛說話的景海鵬,喜歡上體育課,尤其喜歡打籃球。學校老師說他的個子不高,無法當籃球隊主將,他不服輸,只要有機會就上場,不斷練習。最後從一開始坐冷板凳,到了國高中、甚至進部隊,他都是主力選手,即使是當了太空人,仍然是太空人中的籃球「鋼鐵前鋒」。

有一回,升上高中的景海鵬代表安邑中學到運城中學比賽,無意中在運城中學的公告欄裡,看到了飛行員的照片。回到家後,興奮地向父親說,那飛行員的服裝看起來很威武,長大後一定要當飛行員。

第一次參加飛行員考試,景海鵬因為讀書時間過長、過度勞累,眼睛裡有些血絲而落選。為了重考,他跟父親說:「如果再考不上飛行員,我就不活了。」轉入解州中學之後,每天最早進教室,最晚離開,兩三個星期不回家。這一次,他特別注意身體保養,最後考上河北保定航校。

十年訓練回家三次

當景海鵬考上河北保定航校,母親王珍玲卻大哭一場,因為她聽說入伍後的前四年,兒子都回不了家。送行那天,他的父親買了一顆大西瓜,全家一起吃,然後送景海鵬上車。

「我不是個稱職的兒子、丈夫、父親,現在每次回家默默洗碗拖地,點點滴滴彌補。」景海鵬一次受邀至昆明西南聯大演講時如是說。

從飛行員到太空人,景海鵬在演講中回憶,為了實現夢想,他從一九九八年成為中國航天預備飛行員到二○○八年搭載神舟7號飛上太空,整整十年,沒和家人一起過年,十年之中只回家三次。他說,航天員每年都會做身體檢查,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剛好就是過年期間,所以一直沒機會回家過年。「我一次都沒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不是我不想去啊!」

成果的背後永遠都是血汗的堆積,但一如景海鵬這樣的航天員,創下的紀錄不僅展現了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在航天科技上的成果,也是教育下一代最好的模範。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築夢太空」航天文物展,展出十一位執行過載人航天任務航天員的掌印雕塑、神舟5號飛船返回艙主降落傘、神舟11號返回艙等六十三件(套)航天文物,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提供的十件(套)載人航天珍貴歷史的見證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表示,走進展廳後感到十分驕傲,他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從我飛向太空之後,中國的航天事業至今已經十四年,現在取得的成就體現了航天科技的提升,更是綜合國力的提升。透過這個展示航天事業成就的展覽,希望更多觀眾真切感受航天科技的發展,也能在小朋友心中種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種子。」

小檔案

景海鵬,1966年10月24日出生,山西省運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1985年進入河北保定航校(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就讀。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批航天員。經過多年訓練,完成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任務,通過各項考核。

2005年6月,入選神舟6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但未能搭乘飛船升空;2008年9月,執行神舟7號載人飛行任務;2012年6月,執行天宮1號與神舟9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擔任指令長;2016年6月,再次入選天宮2號與神舟11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擔任指令長。

2008年榮獲「英雄太空人」稱號,由胡錦濤親自頒發「航太功勳獎章」和證書。2012年獲頒「二級航太功勳獎章」。2016年獲頒「一級航太功勳獎章」。

景海鵬看陳冬

服從但不盲從 任務成功關鍵

二○一六年與景海鵬一起登空的航天員是年紀較輕的陳冬,從前輩的角度,他給陳冬打「硬邦邦的一百分」。因為兩人共執行近四十項任務,其中包括航天員系統四大類十六項實驗及兩項演練。「陳冬在訓練和在太空執行任務時,沒有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過程完美,結果更完美。」景海鵬認為,陳冬服從但不盲從,這是確保任務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

兩人一起度過長達三十三天的太空飛行,景海鵬說這次航天員的營養補給得到很大改善。在太空中可以吃到百餘種食品,而且口味極佳,連續五天菜色不重複。「什錦蔬菜、滷蛋、白菜豆腐湯、水果罐頭……」景海鵬告訴中新社記者,陳冬知道他愛吃的食物,「他總是把我愛吃的東西留給我。他知道我愛吃麻辣花生,他也愛吃,但最後攢了好幾包都給我。」對於這樣工作又專業,生活上又非常貼心的後輩,景海鵬說:「我堅信陳冬的人生路會走得更紮實。」

太空第一杯茶的故事

對抗失重狀態,完成高難度作業,景海鵬在神舟11號載人飛船上除了吃東西,也能享受喝普洱茶的休閑時光。他喝茶的珍貴畫面經過中央電視台《挑戰不可能》節目首次披露後,沒想到這「太空第一杯茶」讓低迷的普洱茶市場,再現曙光。

「航天員一個簡單的喝茶動作,或許可以成為中國茶產業的一個拐點。」雲南貢潤祥茶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光輝對外表示,中國普洱茶膏歷史悠久,但近代以來,製作工藝幾近失傳,經過不斷研發努力,終於讓消失的國寶再現人間。但過去兩年,中國茶產業尤其是普洱茶市場呈現低迷態勢,果然「創新是解決茶產業問題的重要手段」。

但究竟如何在太空中喝茶?雲南省太空生物科技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姜曉薇說:「一直以來,由於太空的特殊條件,航天員在太空喝的所有液體,均是事先放入飲水袋中擠壓吸飲。為了實現讓航天員在太空喝茶這個目標,中央電視台《挑戰不可能》欄目組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支持下,匯集了航天系統內外年輕創客團隊,製作出專供太空飲用的水杯。」

杯子問題解決了,喝什麼茶卻難住了大家。姜曉薇透露,「太空茶」經歷了嚴苛海選:茶品要優良;茶溶解度要高,滿足不需明火、微波爐水溫加熱到六十至七十度就能溶解飲用的要求;茶溶解後不能有殘留物,否則會成為太空垃圾;茶水湯色還要漂亮。最終,普洱茶膏經過項目組反覆試驗、檢測,脫穎而出,成為開創中國茶葉歷史的「太空第一杯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