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劉慈欣 中國科幻第一人

 |2017.06.04
1947觀看次
字級
劉慈欣展示自己獲得的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圖/新華社
《三體》舞台劇在北京上演。圖/新華社
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舉行書展,劉慈欣到場簽售土語版《三體》。圖/新華社

文/本報綜合整理

繼《三體》後,中國大陸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另一部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在歷經五十多次的劇本修改之後,日前宣布將由導演郭帆執導,搬上大銀幕。這部作品是劉慈欣的代表作之一,曾榮獲二○○○年銀河獎的特等獎,曾被譽為「最有想像力、最具人文內涵的本土科幻」。事實上,自從二○一五年《三體》為劉慈欣贏得二○一五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之後,目前他已有七部小說賣出電影版權,除了上述兩部,還有《球狀閃電》、《鄉村教師》、《微紀元》、《超新星紀元》和《鏡子》。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三體》。這本小說英文版自二○一四年十一月上市後,至二○一六年六月底,全球累計發行量超過十六萬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西方主流媒體也給予這部作品較高評價。

外國人為什麼突然愛看中國科幻?劉慈欣說,科幻文學正在、也應當成為外部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把新鑰匙。將《三體》系列推向世界的幕後功臣、《科幻世界》的主編姚海軍認為,美國讀者試圖從小說中,推測未來中國的圖景,這就好像「解密」中國一樣。

除了紙本出版之外,《三體》已被改編成舞台劇和電影,然而,對劉慈欣來說,中國的科幻產業仍處於初級階段,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相比,亟待建立工業化的體系。以電影為例,中國大陸電影年度票房已超過人民幣四百四十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卻仍未出現如《盜夢空間》、《星際迷航》、《火星救援》等現象級科幻電影。

根據大陸科技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的調查,中國大陸科幻的產業化規模依然較小,讀者叫得出名字的作家、寫手大約只有三十位,最核心的職業科幻作家不到十人,可以從事科幻編劇、製片、專案管理的資深人員更是鳳毛麟角。

低調睿智 謙和樸實

這些具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小說裡寫的是最現代的科技,自己卻偏安一隅。以劉慈欣來說,他在山西娘子關電廠一待就是三十年,直到二○一五年三月底,才宣布成為騰訊移動遊戲想像力架構師。「科幻作家要保持對科學神祕感的探究和想像力的發揮。」劉慈欣說,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本身就很現代、時尚,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科幻感容易磨滅。「恰恰生活在偏僻環境、又了解現代科學的人,才能對科學充滿敏銳的想像思惟。」相較於他榮獲雨果獎時,中國大陸歡欣鼓舞,劉慈欣自己則維持低調睿智、謙和樸實的感覺。當新華社記者問他獲獎後生活有什麼變化時,他答道:「影響不大,因為我周圍的人對雨果獎並不太在意。」

除了寫作和工作需要,平時他閱讀的內容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決定,包括科學、科技、科幻等方面,還有歷史和軍事。「小時候,閱讀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比如讀科幻名著,感覺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劉慈欣說,在他的記憶中,有一個場景記憶很深刻。那是大學高考完填志願,當時正在讀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的《二○○一:太空漫遊》, 「在看了這本小說之後,被書中宏大的世界所震撼,愈發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自己獨守 年時光

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我是看雨果獎的作品長大的,但在我的印象中,雨果獎與中國的距離似乎比諾貝爾文學獎還要遠得多,畢竟我們現實主義文學的土壤更加深厚。」劉慈欣說,感受最深的是在一九九八年開始發表作品前,將近二十年的漫長時光。「二十年的時光,我都是一個人安靜地創作,難免有一種孤獨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獨自堅守著一片根本沒人在意的疆域。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塊看似空曠的疆土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那兒,和我同樣的人其實不少。」

劉慈欣透露,他接觸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法國作家朱爾.凡爾納的《地心歷險記》。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黃昏,我在家裡看這本書被父親發現,他把書一把拿走又還給了我,並告訴我說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我當時問父親,這裡邊都是幻想出來的?父親說,是幻想出來的,但都有科學分析。這句簡單的回答,確立我整個科幻的理念,並持續到現在。」

在劉慈欣看來,這個傳統、核心的科幻理念,並不被大陸文學界廣泛接受。「我們的科幻文學更在意理論,創作變得很超前,經常試圖通過架一副梯子,跨越很多東西,然後達到某一種高度。其實,就科幻小說而言,有些東西難以跨越,我也是走過其他科幻作家已經跨過的那些路。我們必須踏踏實實走過這樣一個階段。」

小檔案

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長大。

1985年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擔任山西娘子關電廠電腦工程師。

1989年創作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首版和《中國2185》,但未發表。1999年6月,在《科幻世界》首次發表兩篇作品《鯨歌》和《微觀盡頭》,同年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

2000年至2006年間,創作的中短篇小說連續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2011年以《三體》榮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當代》長篇小說2011年度五佳,2013年以人民幣37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第一次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

2015年,《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同年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勳章,該等級勳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

2017年4月初,雨果獎候選小說名單揭曉,劉慈欣以《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再次入選雨果獎最佳長篇提名。

人工智慧、無人機、基因工程

為人類生活帶來重大改變

自從《三體》問世後,對於很多熱愛這部作品的粉絲來說,劉慈欣就像「神一樣的存在」。什麼時候能給科幻迷帶來新的驚喜?始終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但劉慈欣坦言,當下新技術飛速發展的,想要推出新作品,是愈來愈難了。新技術、新創意層出不窮,藉助互聯網的傳播,這些新生事物很快就能被成千上萬人知道。這就好比一個包袱還沒來得及抖掉,讀者已經猜到裡面裝的是什麼了。他透露,自己就曾把已寫完的作品完全作廢,「回過頭去看看,突然發現這個點子別人已經想到了,自己就覺得索然無味。」「這是一個奇蹟不稱為奇蹟的時代,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見證奇蹟。」

未來生活在虛擬世界

由於他是電腦工程師出身、又是科幻作家,媒體記者最愛問他對於未來科技研發的看法。新華社記者問他:「科技中哪些領域未來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力和發展潛力能否預測?」劉慈欣回答:「未來哪些技術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本就難以預測。一項改變世界的技術產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依照歷史規律來看,有些技術看上去很有前景,貌似將很快改變世界,實際中卻因受制於『轉化使用率低』、『技術研發瓶頸』等因素而逐漸沉寂。」

問他未來哪些科技領域具有發展潛力?他說:「3D列印技術發展潛力大。3D列印技術的成功實現,意味著人類不僅能從網路下載資料和軟體,還能從網路下載硬體。雖然3D列印技術熱門,但有較為棘手的問題待處理。比如,複雜的東西能否列印出來?即使列印出來,成本會有多高?如果3D列印技術成熟,它會徹底改變人類的商業模式,對商品經濟結構與生產、流通環節造成巨大影響。」

此外,他也認為人工智慧、無人機、基因工程都將對人類的生活帶來重大改變,並會啟動一個龐大的市場。「人工智慧最大的改變之處將發生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第三產業,比如,大規模使用家用服務型機器人之後,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會很大。」

「前段時間我去敦煌遊玩,遊覽洞窟時並沒有太大的震撼,最震撼的是超高清晰度的敦煌影院,它把敦煌洞窟數位化了,當這樣的技術成熟後,人們就不必再去敦煌觀看了,透過網路就能隨時隨地觀看。VR技術將把很多場景搬到眼前,超越空間限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見面,會和真實見面差不多。另外,就是在遊戲產業上的應用,VR技術很可能將遊戲和體育結合起來,現在的遊戲人是不動的,但VR技術能讓人動起來。現在很多人願意在虛擬世界度過時間,那麼VR技術將加速這一過程,甚至會讓一些人沉溺其中。」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